返回首页

中赫置地:钓鱼台七号院的“思”与“创”

中华网财经

  尽管早已打造过在北京颇有声望的北纬40°项目,但大多数人熟知中赫置地,始于钓鱼台七号院。这一楼盘曾因被贴上了“国内最贵”豪宅的标签,闯入国人的视线。

  由是,隐身其后的制造者中赫置地置身于“天价豪宅的开发者”、“高端地产界的黑马”等业界喧嚣之中。对于行事一贯低调,关注产品远甚于关注传播的中赫置地而言,这些声名来得颇有些无厘头式的戏剧性,但无疑自此时起,这家彼时已成立六年的开发商在行业中找回了本应属于他的地位。

  当然,这些只言片语仅仅能勾勒些许表象,映射的也仅是浮华喧嚣,关注人本,用心致极,执着于特立独行的精品定制之路,这才是真实的中赫置地。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看似跳脱常规的价格背后自然有其逻辑所在。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声名的得来背后,隐含着怎样的艰辛。自打造北纬40°项目伊始,中赫置地就认识到,当时房地产行业向土地要效益的简单“盖房子”模式,仅仅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终将成为过去式。

  这家耐得住寂寞的企业开始思考房地产的本质,并形成了追求产品质量的方向。中赫置地开始潜心发掘土地文化肌理,尊重建筑与环境、人、自然生态的关系,为下一步走向极致高端做好了理念上的储备和实践上的筹谋。

  2007年,中赫置地将钓鱼台七号院地块收至囊中。绝世璞玉在手,对于一个渴望进入大师级殿堂的匠人,最难的是该如何刻下手中的第一刀。是年9月,一次事关中赫置地未来定位的头脑激荡悄然展开。经历一次次海内外的奔走,一波波悉心的考察,一个待解难题摆于面前:即便从房屋建筑、室内精装到园林设计等都邀请一流名师设计,业主入住后仍难免会有所不满,问题何在?

  这是一个行业性的困窘命题。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刚刚演绎了一个重要产业在成长初期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供求失衡让企业感觉良机汹涌,波澜壮阔的扩张蓝图令人迷失本性。在多年供不应求的形势下,许多房地产企业把“市场红利”误认为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自我意识膨胀而与客户、市场渐行渐远。

  危险在于:为什么那么多业主和准业主们喜欢模仿鲁迅的笔调来调侃地产商和他们的产品?

  在探寻问题原点的过程中,中赫人给出了一个溯本求源的答案:建筑因人而生,必须将消费者感受放至首位,最大限度满足居住者需求,才能得到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而提供最佳的人居产品,而完成这一过程就需要——定制。

  定制的起点是需求,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潜在客户,乃至所有乐于居住于此类顶级住宅群体的搜集,更重要的是挖掘并呈现需求。正如苹果公司乔布斯的产品开发哲学:用户是是闷骚的,他们不会向你诉说自己的欲望,所以问卷调查没什么用,但当你把直抵他们内心秘境的产品放到面前,他们就会两眼放光,大叫“就是它!”。

  一个个渠道的梳理,一位位伙伴的帮助,一次次耐心地求教,一场场认真地沟通……3个多月的调研熬红了无数的双眼,一份汇聚了目标群体的意见与建议,经过精心分析和解构,涵盖从建筑风格、户型乃至园林、精装修的每一个细节的调研报告就此诞生。中赫人的心血奠就了住宅高端定制的起点,下一步不再盲目,只有能够匹配这些需求的设计师,才能进入中赫的视野,所有的设计,都将围绕需求完成。

  每一片土地都拥有自己的特质和灵魂,只有度身锻造、顺势而为,方能把握地脉,提炼出人居之精粹。由此,对于钓鱼台七号院,每一个细节都务必苛求完美,中赫人力图让项目的每一点滴都能为中国的住宅史册留著背书。

  一个细节是,为了与钓鱼台千年厚重历史文脉相承、与玉渊潭风景交相辉映,钓鱼台七号院拒绝了豪奢石材,而以看似简朴实则凝重的红砖墙立面砌筑,所有图腾无不精雕细琢,而就是这看似平实的墙砖,便经历了数十轮的评测,经历数万公里的考察之路后,最终才从德国选中,得偿夙愿。当然这只是中赫置地设计团队22 次修改设计方案的一个缩影,品味和价值不会凭空实现。再以沙发为例,选择保时捷的座椅供应商,坚持只用一张完整牛皮以爱马仕的缝制方法制作,这就是中赫置地的精神体现——用心致极。

  钓鱼台七号院留给中赫置地和房地产行业的意义,绝不是价格标签,而是对于高端产品定制研发的思考与创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