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造车企业股价高点相继增发 “三强”合计募资规模将达419亿元

龚梦泽证券日报网

   随着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持续高涨,造车新势力间的竞争局势也愈发激烈。不过,新一轮的比拼已并非单纯聚焦于产能和销量,而是剑指更为长远的未来。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自今年12月份以来,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再掀资本热潮,相继发布新的股票增发计划,以增加资金储备。其中特斯拉计划发行新股筹资的50亿美元,并已经增发完成;造车新势力方面,理想汽车拟增发47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定价为29美元/ADS,净筹资额约为16.02亿美元。若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筹资额还将进一步扩充至18.405亿美元。

   小鹏汽车方面,拟增发4800万股ADS,定价为45美元/ADS,所募资总额将达到21.6亿美元。若承销商完全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此次募资规模则将达到24.84亿美元。最新消息显示,蔚来汽车宣布消息称,公司将增发6800万股ADS,定价为39美元/ADS,所募资总额约为26.5亿美元。若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此次增发募资总额将超过30亿美元。照此计算,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强”合计募资增发规模将至少达到6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19亿元)。

   造车新势力股价高点相继增发

   事实上,疫情下的美联储量化宽松,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片繁荣盛况,也促成特斯拉的股价在一年内翻了五倍。新能源汽车裹挟着资本狂欢持续升温,使得在美股上市的蔚来、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同样喜获上涨红利。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自8月27日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股价上涨了两倍,最近达到44.52美元/股,而理想汽车较7月30日IPO时上涨了180%,达到32美元/股;与前两者相比,2018年9月份上市的蔚来汽车增长势头更为强劲:在政府补贴、电池成本下降以及中国汽车销售反弹的推动下,蔚来汽车的股价飙升了近600%,已攀升至44美元/股。

   与此同时,新势力头部三强今年正式步入“赚钱”时代,毛利率先后均实现转正。根据其各自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来看,其中蔚来汽车三季度毛利率为12.9%;小鹏汽车三季度毛利率也首次实现转正至4.6%;理想汽车毛利率高达19.8%,甚至直逼特斯拉。在现金流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蔚来汽车现金流储备达222亿元,小鹏汽车拥有199.98亿元的现金流储备,理想汽车方面也达到189.16亿元。

   在此背景下,三家造车新势力掀起了一股增发潮。据记者根据增发数据统计,增发后蔚来汽车直接获得融资近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7亿元),小鹏汽车融资21.6亿-24.8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1.2亿元-162.46亿元),理想汽车融资13.6亿-1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8.95亿元-102.68亿元)。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认为,在目前并非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三家企业集体增发更多是“兵马即动,粮草先行”的表现。“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最大热点,投资者体现出超高的认可和期待。在低融资成本时,提前备足现金以应对未来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是明智的选择。”林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融资去向集中技术研发投入

   那么对于此次增发融到的资金,新势力们打算怎么花呢?

   记者查阅公司公告显示,此次募集资金的用途三家车企各有侧重。其中,最广泛和重要用途包括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以及销售拓展支出。这表明在“新四化”的行业趋势下,智能化已经成为新造车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品牌升温和销量上扬,营销地位也愈发凸显。

   事实上,作为新造车企业,三家上市车企都较注重研发,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数据显示,蔚来、小鹏、理想研发费用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5.9亿元、6.4亿元、3.3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16.6亿元、12.7亿元、7.3亿元。

   具体而言,蔚来此次增发资金的60%将用于新产品和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30%用于销售和服务网络扩展以及市场渗透;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小鹏募集的资金30%将用于智能电动汽车以及软件、硬件和数据的研发技术;30%用于销售和市场营销;20%用于智能电动车核心技术的潜在战略投资;20%用于一般用途。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此次增发筹措的资金约30%将用于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包括高压平台、高充放电率电池和超快充电;约20%用于下一个BEV(BatteryElectricVehicle)平台和未来车型的研发;大约20%用于自动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理想汽车曾多次表示将专注增程式电动车,短期内没有研发纯电动车的计划。但此次公司明确将有约30%的增发募资用于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造车新势力面对“融资能力”的彼此竞争时,会催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相互对标,相互竞争,以获取更多的资本青睐。“(造车新势力们)彼此出现差异化,意味着拥有了品牌特色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当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标签,有了自身的特点,再加上智能化的大趋势、时代的红利,辅以优异的用户服务体验,再屹立于资本的风口,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