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去杠杆显效 货币调控更重引导预期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去年以来,金融监管政策的落地与稳健货币政策的良好执行是我国宏观杠杆率趋稳的主要原因。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基调仍为稳健中性,同时将强调预期引导管理。货币政策的关注点或转向经济增长,调控方式将继续向价格型指标转变,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稳杠杆”是前提

  此前“去杠杆”一直是国内改革与施策的重要方向。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稳中向好以及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去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开始趋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2017年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仅略有上升,公司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金融部门内部控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将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从“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调整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对于货币政策主要思路的转换,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一方面,去年中国宏观杠杆率的增速较此前五年明显趋缓,企业部门甚至出现下降态势;另一方面,央行指出,“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变化”,这意味着结构性去杠杆,而非全面去杠杆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去杠杆的主要关注点。

  事实上,结构性去杠杆在此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会议指出,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结构性去杠杆的前提是“稳杠杆”。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稳杠杆意味着将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过快上升或下降。稳杠杆符合当前国内的形势,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杠杆过于激进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2018年债务到期量大,过于激进的去杠杆可能爆发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潘向东认为,要实现稳杠杆,可以考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二是强度和节奏适度的金融监管;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约束硬化,通过债转股等措施推动国企去杠杆,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消化债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