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业绩作“抓手”
经过6月的调整,A股市场上半年表现不尽如人意。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交织下,机构更希望将中报业绩作为“抓手”。7月15日是创业板中小板中报预告强制披露、深市主板中报预告有条件强制披露截止日,未来两周将迎来密集披露期。市场普遍预期,近段时间中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随着中报业绩窗口期到来,有些公司业绩表现可能不错,预计会有一波追捧绩优股的行情。”某机构投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梳理,截至6月30日,A股共有1191家上市公司披露中报业绩预告,正面预告、负面预告、不确定等三个方向分别占比70.45%、25.19%和4.37%,相比一季度业绩预告,负面预告比例有所下滑。此外,二季度预告的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限均值为1.32亿元,高于一季度水平。综合来看,A股二季度业绩相对一季度料有所改善。国信策略团队尝试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上市公司盈利月度高频跟踪模型,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和行业数据,例如用工业企业利润数据跟踪工业类上市公司利润情况,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和利率数据跟踪银行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变化,估计A股公司利润总量的90%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数据来跟踪。根据上述模型,预计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增速约17%,较一季度小幅上行2%。其中非金融企业整体净利润增速预测为29.8%,较一季度提升4.6%,受制于资产规模增速下降和净息差收窄,预计二季度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利润整体增速为5.9%,较一季度下降1%。
有市场人士认为,2018年将是2011年的翻版——彼时“大小通杀”,几乎所有行业、个股泥沙俱下。世诚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家琳预测,今年A股市场公司将取得近15%的业绩增长。2018年与2011年的一大区别在于上市公司业绩,彼时宏观层面在为2009年的大水漫灌“还债”,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一定幅度下滑,而当下公司业绩仍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