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哈尔滨推楼市新政 首套房最高补贴10万

吴若凡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

  日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多部门共同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涉及人才购房、土增税、公积金贷款等16条,此举被市场看作是政府层面的全方位救市行为。

  作为常住人口达千万的大城市,哈尔滨16条楼市新政引发关注,《意见》中提到的“大中专以上在哈购首套房可享补贴”也登上热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新政,购首套房最高补贴可达10万元。专家表示,此次救市对稳定市场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开发商来说吸引力可能不大,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意在提振市场信心

  此前,哈尔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宣布,从10月8日起,哈市将申请公积金贷款连续正常缴存公积金期数由6个月(含)以上恢复为12个月(含)以上。同时,将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可贷额度的计算倍数调整为借款人(包括主贷人及共同申请人)公积金账户余额的20倍。哈尔滨住房公积金中心表示,此举是为进一步提升公积金对刚性住房、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作用。

  根据《意见》,在确保房屋抵押物价值的前提下,放宽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房龄年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贷款年限与房龄之和不超过50年。同时允许异地缴存公积金职工在哈购房申请公积金贷款,实现异地职工享有在哈市同等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县(处)级女干部和高级职称女性专业技术人员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年龄由55周岁调整为60周岁。施行购房补贴政策,购房补贴以货币形式一次性发放,发放标准按照全日制博士生10万元、全日制硕士生5万元、全日制本科生3万元、大中专生(含技工院校)2万元。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首先,这是政府为提振市场信心采取的真正意义上比较全面的救市行为。《意见》提出,对于符合条件人才,购首套房最高可获10万元购房补贴,对提升市场信心有很大作用。其次,放宽公积金贷款房龄年限对置换改善人群有利好。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调整,可以帮助很多人将手上房子进行置换,同时减轻接盘人的购房压力。

  《意见》明确,对年度信用等级为绿牌和蓝牌的开发企业,2022年6月1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高层达到一层工程主体施工形象、多层达到二层工程主体施工形象的,企业可按栋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证。2022年12月31日前,对于已实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满足返还条件的,应尽快予以返还。

  张波指出,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有一些对开发商的放松政策,但下半年开始就有所收紧,尤其是资金监管方面。此次政策的放开,对改善开发商的现金流有着促进作用,将让开发商在拿地阶段和开发过程中更加从容。

  花样救市效果有待观察

  与哈尔滨正式发布“救市政策”不同的是,此前全国多座城市发布了房价“限跌令”,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比如,国庆节前夕,河北省张家口市发布“限跌令”,规定新取得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不得低于备案价格85%进行销售。此前,已有岳阳、桂林、菏泽、江阴、株洲、唐山等多个城市,针对开发商降价销售的情况出台了“限跌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防止市场过热,今年以来,已经有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无锡、宁波、成都、西安等11个城市出台了二手房指导价政策,北京市海淀区房地产经纪协会也发布了部分热点小区的二手房指导价。

  张波表示,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几个月房价出现环比下行的城市不断增多,同时房企降负债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导致房企在部分城市或区域加快出货节奏,降价促销的现象有所增加,一旦引发降价潮会引发连锁反应,极大影响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土地市场,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克而瑞研究中心总经理林波表示,限跌可以看作地方政府托市的举措,这是因为部分城市的市场已经出现如果不干预就可能崩盘的迹象。地方政府的救市手段毕竟有限,一般是购房给点补贴,同时限定在人才层面,在契税增值税上作些减免。

  张波表示,由于市场分化,部分城市的市场面临过快降温,甚至是房价快速下行,这并不利于楼市整体稳定,因此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调节确有必要。楼市的稳定,既不能任由房价非理性上涨,也不能出现过快下跌。

  不过,林波指出,此次救市对稳定市场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开发商来说吸引力可能不大。尤其是对于全国化布局的品牌房企,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即便放松土地出让金条件,也不太可能会加大投资力度,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