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京“两集中”土拍首日揽金516亿元 万科“空手而归”

证券日报

K图 000002_0

 

K图 02202_0

 

  12宗地,昨日拍了整整一天!地价触及上限、竞报公共租赁住房触及上限,政府产权份额均达到12%以上,激烈竞争之下,7宗地块转入竞报高标准建设方案阶段,需要10个-15个工作日后才能出结果,分别为海淀区树村2宗地,朝阳区王四营3宗地块、崔各庄1宗地块、豆各庄1宗地块。据《证券日报》记者汇总计算,12宗地总成交价为516亿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房企拿地积极性很高,但难以再现高溢价地块,此次土拍结束后,预计北京楼市供应将在四季度集中推出。

  据悉,在正式拍地之前的报名时间,不仅房企筹备已久,政府也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北京市政大厅5层被分为休息区、材料审核区、等候区及业务办理区。在排队报名的区域,每隔一米就被贴上了“脚丫”印记,按此排队。业务办理区窗口分布明晰,安排的很贴心,甚至连外卖都考虑到了。另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此前公布的29宗地块有超过230家房企报名,某房企更是一口气交了18宗地块的保证金,可见关注度之高。

  5月10日上午9时,竞买人陆续进场,第一宗地块就是关注度颇高的朝阳区金盏乡地块。经28轮竞价,卓越39.27亿元竞得朝阳区金盏乡小店村3005-02地块,竞政府产权13%,核经营楼面价52988元/平方米,溢价率3.89%。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此次竞拍上半程,地块集中在朝阳区,可谓开闸式供应,竞价一般都超过30轮,可售住宅楼面价在5.3万元/平方米-5.6万元/平方米区间,销售上限价格在7.6万元/平方米水平线上。

  下半程的激烈角逐从崔各庄展开。截至竞拍前,L01地块线上最高报价为46.83亿元,现场从47.06亿元开始竞拍,中交+建发率先举牌,第二手47.5亿元由招商+城建报出,竞价阶梯调整为5000万元,万科+华侨城、中冶等企业跟进。第九轮,绿城+金茂举牌50.94亿元触及竞价上限。最终,第三十一轮,金地+保利+华润以“50.94亿元+公租房22000平方米”将崔各庄L01地块收入囊中,溢价14.99%,住宅楼面价约6.3万元/平方米。

  高潮出现在崔各庄最后一宗L06地块的竞拍,该地块在竞拍前的线上最高报价为26.04亿元,现场环节,世茂率先举牌26.16亿元,第二手26.5亿元由旭辉+首开+建工报出,第5轮,龙湖+恒基举牌28亿元触及竞价上限,溢价率14.99%,住宅楼面价约5.68万元/平方米。

  之后,开始竞报政府共产份额。招商举牌0.3%,越秀+华发0.5%,竞价阶梯为0.5%,随后,碧桂园、中骏、建发、龙湖+恒基、绿城、旭辉+首开+建工等几大房企轮番上场。

  据悉,崔各庄板块目前在售房源较少,周边新房主要集中在金盏、丽都片区,新房二手房项目不乏每平方米10万元+的豪宅项目,其中金盏目前在售新房为中海首开拾光里,为总价1000万元/套起步的叠拼别墅;丽都商圈在售的有丽都悦府,均价9.2万元/平方米,总价1600万元/套。

  但最贵销售单价项目依然在海淀。“海淀区近年来少有住宅地块供应,海淀购房需求甚至大量外溢,因此海淀一出地块即被房企高度关注。”有房企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海淀楼市的供应现状一直处于稀缺状态,同时该区域又是学区房和财富新贵的聚集地。

  据悉,海淀的两宗地早在线上阶段就触达地价上限,现场直接进入竞报政府持有产权份额环节。南地块上限价格57.3亿元,溢价率2.5%,住宅楼面价约6.9万元/平方米;北地块上限价格63.7亿元,溢价率2.58%,住宅楼面价约6.9万元/平方米。两宗地全部触及上限,进入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阶段。其中B1南地块指导价格11.2万元/平方米。

  从周边来看,新房极少供应,有2000万元起步的个别房源;二手房方面,在售房源均价为9万元/平方米-13万元/平方米。

  “北京这一轮土拍的最大亮点是规则更加多元和复杂,竞拍难度较大,参与竞拍的房企有备而来。首日土拍的地块政策是先竞价后或直接竞方案、或竞租赁、或竞政府份额,同时设定金额上限、租赁上限、高标准住宅建设方案等规则,这让房企在进行土地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除了开发能力之外,资产运营能力可能成为未来决胜的关键因素。”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外,12宗地块平均成交楼面价达50432元/平方米,较2020年全年成交楼面价增长81.1%,主要在于成交地块位于朝阳区、海淀区,地块本身价值较高,而成交住宅用地房价上限平均为78555元/平方米,利润空间一般,但并未影响房企积极参与竞拍,对于一线城市地块的争夺,更多考虑的是市场份额的占有。同时,北京住宅产品的供应将更为多元化。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万科也为此次竞拍交纳了部分地块的保证金,但“空手而归”。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