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优质产品惠及全球
经过数十年奋力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技术驱动、市场化竞争和全产业链体系赋能,实现了产销规模连续多年全球居首,带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向全球提供可负担的优质产能,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对全球绿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近期西方舆论场持续炮制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宣称中国政府补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致使产能过剩,为消化过剩产能,以明显低价向海外倾销相关产品。笔者认为,上述论调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基本逻辑,不利于促进优质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还充斥着浓厚的保护主义气息和遏制他国优势产业发展的意图。
所谓产能过剩,通常指行业生产能力高于市场需求,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市场终端表现为,产品供过于求,消费增长乏力,企业停工停产。
而现实情况是,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迸发出旺盛的市场需求与强劲的增长动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万辆,占全球总量的64.8%。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31.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其次,衡量相关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时,既需要考虑行业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的周期,还要结合国内国外的市场需求、产业运行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这意味着,未来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并远超当前全球的供给能力。
再次,从市场需求端蕴藏的潜力来看,中国新能源产能远未过剩。从全球供给能力来看,新能源汽车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倒是不足。以2023年120.3万辆的新能源车出口量和2.4万美元的出口均价来看,中国是最有意愿和能力为全球提供新能源汽车优质产能的主体市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分化提速,正处于优质产能加速爬坡阶段。从“出海”方面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
笔者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是建立在新发展理念、持续技术创新、完整产业链基础之上的,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应对贸易限制导致的外需受限,最好的化解方式是高水平开放,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等优质产品惠及全球,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创新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