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消费市场潜能释放 需求持续恢复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99亿元,同比增长2.3%。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在扩内需、促消费相关政策带动下,各地区、各领域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消费市场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总体回升向好

  从数据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有关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受到假期天数比上年同月减少2天、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

  “扣除高基数效应,消费需求仍在持续恢复扩张之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保持良好态势,出行和数字服务消费持续回升,反映出我国消费潜力稳步释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指出,当前消费领域呈现出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消费稳定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良好、线上消费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从年初的冰雪经济到假日经济,文旅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热点为消费市场的恢复增添了新动力。

  数据显示,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前4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8.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新动能不断成长,文旅消费等新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带动前4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消费总体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服务消费带动作用明显,假日消费热度明显增强。“服务消费正从餐饮、旅游等不同品类服务消费单独发展加速转向融合发展、多元复合发展。高融合、科技化融合打造形成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更受欢迎。”此外,消费市场出现向中小城市及县域地区下沉等特点,消费增长出现新动力。

  以旧换新显效

  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加快落地,已产生积极成效。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正取得积极进展,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的标准和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地结合各自消费场景加快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刘向东表示,预计随着政策逐步落实,商品消费增速会呈现持续回升态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表示,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发布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在政府、企业和商家等多方推动下,一些电商平台以旧换新的订单量大幅增加,政策初见成效。

  刘向东认为,接下来促消费的重点除了消费品以旧换新外,更多在于服务消费领域,要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制定相关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举措,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涉及的回收企业、拆解企业还存在一定顾虑,如盈利微薄影响回收企业积极性、补贴资金到账慢等问题。高宝华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政策效力完全释放,还需在加强优惠政策落实、打通“回收+换新”全链条通道、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等方面持续加以推进。

  邹蕴涵表示,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正处于产供销、上下游、政企民协同联动、综合施策的落地落实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动通过购买补贴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居民积极性。相关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开展以旧换新活动。下一步,应在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更便捷的程序环节设计推动以旧换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需求持续恢复

  展望未来,专家表示,随着高基数效应逐步减弱,消费增速将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今后在居民增收预期得到改善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会有所提升。”刘向东表示,这将进一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国内消费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高宝华表示,随着暑期的到来及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广泛应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有所提升。消费结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体育娱乐消费增长强劲,沉浸式消费以及演唱会经济等将展现更大消费活力。

  谈及接下来的国内消费需求变化,邹蕴涵表示,我国消费正处于回升向好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修复,消费预期正在逐步提振,重要政策也在起效发力,今年消费增长有基础有动力。虽存在一定压力,不宜低估消费恢复的困难,但也不应低估我国消费发展潜力。

  专家建议,应突出重点,减少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障碍,紧抓服务消费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两大抓手,推动今年消费持续向好。首先,把握当前旅游等服务消费强劲增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假日消费提档升级;其次,加快调整、改善、撤销各级各类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政策,为释放消费潜力减少障碍。同时,瞄准以旧换新“最后一公里”相关问题,加快推动以旧换新发挥更大效力。此外,还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国货国潮消费培育力度,加快培育消费增长新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