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平均增速22.5% 接近去年平均水平

中国新闻网

  数据显示,6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64.2,同比提高75.1%,增幅明显。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发展趋势指数4个一级指标增幅均在36%以上,表明我国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上半年,行业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快速反弹修复,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市场重回高位运行区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平均增速达22.5%,接近去年平均水平。一季度,行业迅速复工复产,仅用一个月即实现业务量收增速由负转正。二季度,行业增速明显加快,5、6月份保持在40%左右。二季度日均快件处理量高达2.4亿件,与去年同期最高日处理量基本持平。

  二是快递服务民生作用充分凸显。上半年,企业日均服务用户超3.7亿人次,其中二季度日均服务用户近5亿人次,尤其疫情期间,快递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渠道优势、平台优势和规模优势,为保民生、促生产、畅循环做出重要贡献。

  三是西部地区增速加快。上半年,预计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速将超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电商快递协同助力消费升级。上半年“双品网购节”“五五购物节”“6.18购物节”等电商促销频繁举办,快递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快递+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创造业务量小高峰,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凯表示,上半年邮政快递业能够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快递业务量增速从负到正再到重回高位区间的转变,一是得益于行业实现快速复工复产,4月底全国(含湖北)复工复产率超过99%,实现复工达产,行业全面复苏;二是得益于我国消费市场加速向线上转移,快递作为线上消费最主要的交付渠道,电商的蓬勃发展成为快递业务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三是得益于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等下沉市场增量较快,在消费者享受到低价网购服务的同时,也令快递市场获得新的规模扩张。

  从中国快递发展指数的四个一级指标来看,6月,快递发展规模指数为297.2,同比增长37.1%。从分项指标看,快递业务量预计超76亿件,同比增长约40%,连续三个月增幅稳定在30%以上;快递业务收入预计完成近800亿元,同比增长超24%。上半年,预计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件340亿件左右,同比增长超22%。预计完成快递业务收入超3825亿元,同比增长达12%以上。

  6月,快递服务质量指数为667.2,同比提升124.3%。满意度、准时率和有效申诉率同步改善。上半年,行业受疫情影响,个别月份服务时限同比略有延长,但服务质量仍整体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增强,智慧仓配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服务产品创新升级,针对性改善消费体验。

  6月,快递发展能力指数为216.4,同比增长38.9%。分项指标看,预计快递服务支撑网络零售额将超1.1万亿元。上半年,预计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将超4.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5%,占商品零售额27%左右。预计快递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8.8‰,同比提升1.2个千分点。上半年,快递业着力补短板疏通国际渠道,为100多个国家运输抗疫物资;农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村级网络覆盖率达到42%。

  6月,发展趋势指数为100,同比增长42.2%。下半年快递业将逐步进入业务旺季,三季度增幅相对平稳,预计7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8%左右。从资本市场预期看,上半年中国快递市场领跑全球,随着国内疫情明显好转,资本市场对中国快递业充满信心,对行业发展持续看好。

  胡凯表示,上半年,快递业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表现突出。在此次疫情中,快递从业人员为了群众和医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转身逆行,打通应急物流保障通道,为千家万户送去人间温暖。截至6月10日,邮政快递业共承运、寄递疫情防控物资累计48.98万次,包裹3.98亿件,发运车辆8.75万辆次,货运航班779架次。自中央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以来,快递业率先复工达产,发挥了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中的“先行官”作用。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与政策支持,有赖于全行业干部职工和一线快递员的勇敢逆行,也得益于快递网络具备的强大紧急运递能力。

  胡凯指出,快递业已成为战略性、基础性设施,在畅通经济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背景下,完成快递业全年目标任务,不仅是对快递业自身发展非常重要,对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也意义重大。当前线上消费带来的快递需求旺盛,供给能力不断释放,完全有条件实现全年目标,预计有把握完成全年快递业务量740亿件的目标。为确保年度目标实现,下半年快递业将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行业发展,加快落实“两进一出”工程,继续推动行业安全绿色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