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巨灾保险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保险机构要坚持保障本源,持续优化保险产品和业务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巨灾保险发展,发挥好保险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巨灾风险变化呈现什么趋势、我国巨灾保险如何进一步发展?日前,在由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再保”)、中国保险学会共同主办的推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调研会上,来自保险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就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巨灾保险保障水平提升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灾害风险高,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来自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近12年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600亿元。我国巨灾风险还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台风侵袭,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均不同程度面临洪涝的威胁。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再产险”)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周俊华介绍,作为风险管理的策略之一,巨灾保险主要是指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根据大数原理利用损失分摊的原则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投保人降低风险并获得收益,也可以利用再保险的分保方式进一步分摊风险。在我国实践中,巨灾保险又根据性质不同分为政策性巨灾保险和涵盖巨灾责任的商业性保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刘新立认为,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巨灾保险实操过程中会面临多方面挑战,也需要不断创新;从风险承担的维度来讲,巨灾风险的承担者不仅是居民、企业和保险公司,还需要政府的参与。

  今年3月份,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通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扩展巨灾保险责任,以城乡居民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为保障对象,保险责任在现有的破坏性地震的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二是提升基本保险金额,实现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翻番,由城镇居民住宅每户5万元、农村居民住宅每户2万元,提升至城镇居民住宅每户10万元、农村居民住宅每户4万元。三是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对于现有保障内容之外的保险责任和保障对象,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经成员大会同意,可以提供商业保险补充,充分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

  中国再保战略发展部资深经理官兵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巨灾保险是全球普遍现象。发展政策性巨灾保险计划有4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汇聚风险,提升自然灾害可保性;二是转移巨灾风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障;三是将保险与风险预防措施挂钩,降低灾害风险总成本;四是推动灾害规律认识和灾害评估技术发展。

  巨灾模型助力产品开发

  巨灾风险具有低频高损的特性,依赖传统精算方法无法估计其尾部风险,而不断变化的风险标的也限制了历史损失经验的参考价值。因此,通过有效技术手段评估巨灾风险,进而通过保险和再保险产品分散风险成为保险行业通行的做法。

  巨灾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灾害潜在损失风险的量化工具,利用先进的数学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承灾体可能遭遇的灾害事件进行概率分析和损失模拟。从国际经验来看,巨灾模型是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

  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京表示,中再巨灾管理公司成立5年来一直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力巨灾模型研发,截至目前已成功研发中国地震模型、中国台风模型和中国洪涝模型,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目前,地震模型更新至3.5版本,台风模型更新至2.4版本,洪涝模型更新至1.5版本,今年将完成洪涝模型2.0商业版本的开发。三大巨灾模型已在30余家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巨灾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可控的巨灾模型。在研发过程中,巨灾模型采用了国际标准架构,包括灾害模块、风险暴露模块、工程模块和金融模块,集成了包括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底层技术代码完全自主开发。

  据方京介绍,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帮助政府及保险公司科学设计保险方案。例如,通过计算年均期望损失及不同回归期损失,可以更科学地设定保险保障水平。在模型使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测试优化免赔额和限额等参数来确定保险实施方案、设计分摊机制,在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科学设计保障架构。

  此外,巨灾模型还可以提供风险减量服务。例如,在台风模型的基础上,中再巨灾管理公司研发了相应的灾害预警和损失分析平台,可以根据气象台72小时天气预报,动态预测未来三天台风带来的风、雨、涝的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帮助应急部门和保险公司做好风险减量管理服务。同时,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还可以针对特定行业需求做定制化功能开发。如新能源行业对于风险管理有较高需求,定制化研发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输变电设备和海上风电的易损性分析模型,对相应设施开展风险管理。

  创新工具有效分散风险

  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运用再保险有效分散风险,研究探索通过巨灾债券等新型风险转移方式拓宽风险分散渠道,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提升行业巨灾风险承担能力。

  巨灾债券是保险连接债券的一种,主要通过将和保险相关的一些非金融性的风险进行证券化,将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上,以此弥补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不足,实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中国再保国际部总经理助理刘颖介绍,目前包括巨灾债券在内的各种保险连接债券,存量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由于期限更长、流动性更好、条款更加标准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单一占比最高的一种保险连接债券,也是国际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巨灾债券正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将近20年的市场孕育过程中,除了巨灾保险体系的持续发展之外,学术界、巨灾模型公司、投资银行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理论基础、产品设计、定价技术,到发行机制的完善,也进行了多次产品迭代。

  早期巨灾债券的发行人是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为主,现在已经比较多元。中再产险2015年曾在百慕大发行了中国首只巨灾债券,迈出了中国的保险风险对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2021年,中再产险又在香港发行了巨灾债券,主要保障标的为国内台风风险,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截至目前,香港市场共有5只巨灾债券发行,发行人除了中再产险,还包括鼎瑞再保险、人保财险,以及世界银行分别为智利地震和牙买加风暴发行的2只债券,累计发行规模7亿美元左右。

  刘颖表示,目前中国巨灾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亟须完善的地方,下一步建议围绕市场培育举措、发行机制完善、投资者培育等3个重点加强研究。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在政策性巨灾保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全球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短期与长期等关系,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利用保险再保险的资本、技术和服务优势,服务公共政策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运营效率、专业优势,承担政策性巨灾保险计划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在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可充分发挥国有再保险公司的分保主渠道作用,或者发行巨灾债券等,利用国内外市场承保能力稳定经营成果,促进巨灾保险稳健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