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后媒体“首秀” 傅帆详解中国太保新规划
黄浦江畔吹来的阵阵春风,饱含着改革再出发的澎湃激情。
作为上海标志性的“金融名片”之一,中国太保专注主业、做精专业,为我们讲述了一艘保险巨轮迎风破浪的二次转型故事。中国太保的转型之路,亦是中国保险业近些年深度转型的缩影及成功样本。
作为运筹这场转型的指挥官之一,时任中国太保总裁的傅帆并未功成身退,而是受命继续砥砺前行。今年初,傅帆从孔庆伟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中国太保董事长,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此成型。
近日,傅帆履新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畅谈对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和观点,对新“国九条”等新政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新思路、新打法。
角色转换
新规划围绕三个“更加突出”
上海证券报:今年是您履职中国太保董事长的第一年,从总裁到董事长,身份的转变,会带来哪些变化?
傅帆:拥有33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太保,积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对管理人员的安排上始终以稳定为原则,因此公司稳健的经营风格也得以延续。对于我个人而言,岗位的转换,让我感受到责任更重大了。尤其是面对保险业的深度转型,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走向哪里,要思考得更多更远。
新的规划方面,主要是做到三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战略引领”作用,强化战略共识、增进协同合作、定期评估优化。进一步推动完善从规划到宣导,从实施到反馈的战略闭环,加强集团和子公司在战略规划和发展上的有效协同;推进大健康、大数据、大区域三大核心战略的评估和优化;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命题,探索战略新机,拓展战略新路。
二是更加突出“价值创造”功能。价值创造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行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我们要强调优化业务品质和规模合理增长间的平衡,提升精细化、专业化、数智化经营能力,实现有效益的增长和有现金流的利润。为此,太保产险、寿险、资管分别要在科技革命和绿色转型的新发展格局中,在居民对财富、健康、养老需求不断被激发的过程中,在对前瞻性新兴领域的持续布局中挖掘价值。
三是更加突出“管理模式”提升。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公司管理改革,提升管理效率,激发主体活力:首先,提升机构自主经营的主动性,更好地响应市场变化;其次,加强集团对子公司战略方向、重大业务及关键流程的把控,确保发展不偏航、风险守底线;最后,提高集团服务子公司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加大对子公司业务发展合理需求的战略投入,提升优质资源在各子公司之间的有效共享。
落实新“国九条”
适度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正当其时
上海证券报:新“国九条”提出,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对于引导险资入市政策再加码,作为机构主体是怎么看待的?
傅帆:关于这个话题,要从四个维度进行讨论:
首先,必须从政治性与大局观出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中国保险行业的前途与经济发展情况休戚相关,保险资金的体量是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中国太保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参与稳定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不仅是金融国企政治性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价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需求。
其次,当前股市已进入极具吸引力且满足保险资金配置需求的估值区间。传统上,具有负债属性的保险资金在固收和权益类资产方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配置比例。随着近年来市场利率逐步下行和信用类固收资产的风险不断暴露,固收类资产的配置压力逐渐增大,再投资收益率要持续战胜长期精算假设存在很大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中国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吸引力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已超越保险资金负债成本。在深入研究评估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权益投资领域确立的股息价值核心策略,通过近十年来的投资证明是成功的,相对同期沪深300指数实现超过11个百分点的年度溢价回报。
因此,适度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正当其时。
再其次,管理机制的良好设计是发挥权益策略优势的重要保障。国际投资市场的经验表明,长期成功的投研团队必须兼具深厚的专业投研能力和克服人性弱点的机制设计,在市场低估时保证投资团队有“左侧持续买入的勇气”。
在此市场点位区域,估值水平已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长期配置价值日益凸显,拥有稳定持续正现金流入的保险公司也有持续投入的底气,以进行低位战略性布局。中国太保多年来采取的更为长期的投资指引和考核机制,有效引导投资团队注重投资标的长期价值,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长久期和持续现金流的独特优势,以穿越周期的方式成为股市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进而充分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果。
最后,会计准则的合理运用也是发挥权益策略优势的重要保障。股票资产天然的高波动特征和2023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集团对权益资产的会计科目分类进行了合理安排,更公允地反映资产的长期价值潜力。同时,我们也在加强与市场的持续沟通,准确把握准则的影响,聚焦保险业务实质,淡化短期市场波动因素,更关注中国太保保险资产长期净值和公司价值的长期增长。
上海证券报: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给保险公司投资端带来了怎样的压力?如何应对?
傅帆:资产负债管理是中国太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底线和保障。我们的保险资金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利率中枢持续下行是对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业务的长周期挑战。为防范利差损风险,我们从组织架构、沟通机制、业务策略等方面践行资产与负债的联动与协同,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们在负债端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大健康生态圈建设与长期投资收益的合理预期结合起来,持续管控负债成本。近年来,我们积极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报行合一”要求,将费用管控的成效转化为对客户及公司价值的正向反馈。资产端,我们高度重视大类资产配置工作,严格防范类别资产的投资风险,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持续稳定地超越负债成本。我们建立了从战略资产配置、年度资产配置到战术资产配置、委托投资和对管理人定期检视评价优化的完整投资价值链,结合精细化的哑铃型配置,推进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在过去5年大幅改善,同时保持了年度投资回报率的基本稳定和长期投资业绩在可比同业中相对领先。
对于未来的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目前,西方主要经济体应对高通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长期溢出效应。在此背景下,中国可能继续实施稳健且更加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使利率水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专注主业
围绕“五篇大文章”布局
上海证券报:作为综合性保险集团,中国太保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傅帆:做好“五篇大文章”既是国家对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是中国太保践行高质量发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路径与抓手。面对金融业的新时代命题,公司将进一步通过制度机制改革和专业能力建设,发挥保险业在风险保障、资金运用等领域专业优势,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创新实践上实现突破,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强动能。
科技金融方面,继续致力于打造保险服务科技发展的太保样本,以更丰富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更精准的科技保险定价和经营能力、更大力度的科技保险宣传引导,提升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效能。
绿色金融方面,继续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围绕碳金融、气候风险管理等前沿领域,探索绿色保险重点领域创新研究;逐步扩大绿色投资规模,参与绿色项目投建,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普惠金融方面,进一步优化普惠保险长效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扩展可保风险范围,将数据生态与健康管理、风险减量糅合,不断提升普惠保险供给能力,增强普惠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养老金融方面,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差异化发展方向,持续聚焦主业,发挥保险支付链接优势和长期资金管理能力,围绕国人为老、备老需求,加强“产品+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财富储备和风险管理。
数字金融方面,围绕“数智太保”规划推进集团从“数字化”到“数智化”变革,打造业务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支持平台,为快速、精准、智能且个性化的客户旅程提供有力支撑;打造基于大模型的保险数字劳动力,在未来5年推动劳动生产率翻番。
上海证券报:“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被认为是保险业未来发力的重点。中国太保如何深度参与其中?
傅帆: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配置手段,承担着养老金筹资管理、养老产业布局发展和服务链条拓展的功能。保险业通过做强经济补偿、突出保值增值、强化服务对接、延伸服务范围,将在养老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太保依托旗下多元金融和产业主体布局优势,致力形成“产品—服务—投资”循环:一是做大养老金管理,发挥旗下长江养老在养老金管理深耕优势,助力养老资金保值增值;二是做强养老服务金融,公司在业内签发了全国首张个人税延型养老保单,积极参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陆续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互联网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体系建设等;三是做优养老产业金融,围绕服务老年人全病程管理和养老照护需求,加快康复医疗、养老服务产业布局。
下一阶段,我们将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差异化的发展方向,持续加强“产品+服务”创新:
一是提升投研能力,管好“养老钱”。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理念,持续优化满足不同风险收益目标、不同期限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体系和跨周期的大类资产配置,追求绝对收益基础上的相对收益。
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建好“生态圈”。持续完善年金保险、商业养老金、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元养老产品矩阵体系,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服务融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养老金融产品服务供给。
三是坚持共生互赢,当好“助推器”。发挥产品创设优势,持续完善养老产业布局,为保险客户提供更多创新产品、服务场景;发挥“耐心资本”优势,打通长期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痛点堵点,形成长期资金保值增值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中国太保非常注重ESG、绿色保险等相关布局,未来在这些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傅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数字革命等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ESG作为一种以可持续为目标的新型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助力。
中国太保始终专注的保险主业,其行业属性和高质量发展方向,都与ESG高度契合。保险业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经济社会的韧性。同时,作为大体量、长期性资金的管理者,保险业可以有效撬动和配置资源,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动者。
近年来我们立足保险业的专业特性,从负债端、投资端和运营端等不同维度开展ESG建设。我们着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一系列绿色保险行业首创产品;持续加强自身碳排放管理,完成全系统整体碳盘查,加快建设系统平台,提升对运营和资产组合碳排放水平的管理水平;发布公司首份气候应对报告,全面展示中国太保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前瞻视野和核心能力等。
植根上海
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证券报:在行业中,中国太保的相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挥“领头雁”作用?
傅帆:中国太保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2021年中国太保成立30周年之际,时任董事长孔庆伟和我,研究中国太保的“十四五”乃至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路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集团实际情况,我们当时提出了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的“三大战略”,以此聚焦构建战略的比较和先发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对这些重点方向的关注,也正逐步成为同业的共识。
二是具有稳健的经营风格。中国太保对保险主业的专注,体现在主要子公司的布局完全围绕保险主业而展开,积极发挥多业务板块综合经营优势,专业化能力建设持续增强。
三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境内外三地上市公司,中国太保积极引入外资投资者和“外脑”,国际化、多元化的董事会为公司治理带来更强的专业性,也为集团经营提供了更为宏观和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出于对管理层长期以来稳健经营的信任,董事会充分授权,使得管理层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集团运营效率和执行力的提升。
四是总部在上海的全国性保险机构。上海的政策环境好、人才资源丰富,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科研、金融、产业资源的地区。作为植根于上海的金融企业,中国太保是上海营商环境的极大受益者。
近年来,我们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业务能级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未来,我们将把支持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当作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将积极发挥总部优势,集中资源,尤其要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在支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加大贡献。同时,通过进一步参与上海国际资管中心建设,有望增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力度,进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直面挑战
走稳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海证券报: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如何看待未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傅帆:近年来,保险行业负债端和资产端的经营压力不断上升。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经营主体面临着统筹转型和发展的严峻考验。
从中长周期来看,国内市场规模大、韧性强,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烈,蕴含巨大的发展需求,保险业面临历史和战略机遇。具体来看,居民端收入提升、消费信心提振将带来保险需求面的改善;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普惠金融、银发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与深化发展,将为保险行业发展注入长期动能;保险资金亦有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把握新的投资机遇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优化偿付能力管理,推动险企压降负债成本,推进“报行合一”,更加强调经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将进一步促进保险服务品质提升,也将助于保险行业尤其是头部险企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行稳致远。
回顾中国保险业的经营发展历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保险业发展所根植的环境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我们想要成为跨越经济周期的长期稳健经营的保险公司,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保险经营的本质和规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定位。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金融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效能是头部险企的使命担当。面对金融业的时代命题,中国太保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做好“五篇大文章”,通过制度机制改革和专业能力建设,走稳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发挥保险业在风险保障、资金运用等领域的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