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品上线+深化试点 “惠民保”扩容圈粉

薛瑾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0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惠民保,今年上半年热度不减。近日,青岛等地惠民保上线,加入惠民保已落地城市队伍;成都等地惠民保继续推进,试点进入第二年;上海惠民保在4月底上线,四大一线城市惠民保产品聚齐。
  惠民保,即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属于普惠型医疗补充保险,凭借保费便宜、购买门槛低、保额较高三大特性,迅速在全国扩容“圈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普惠性医疗补充保险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建议消费者理性投保。
  继续扩容推进中
  日前,青岛惠民保产品“琴岛e保”上线参保。该产品适用人群为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每人每年保费为139元,可享受最高300万元的医疗保障额度。只要参加青岛市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的都可参保,没有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职业类别、户籍限制。
  4月下旬,上海发布沪惠保。自此,四大一线城市惠民保产品聚齐。记者注意到,与其它惠民保产品不同的是,沪惠保集“共保体模式”“医保个账支付”“可为家庭成员投保”“质子、重离子保障”等诸多特点于一身。截至5月10日,已有超500万人投保沪惠保。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伍国良表示:在共保体模式下,惠民保产品一方面可以打通医疗和商保数据,为商保公司制定更加精准的产品价格提供一个有益尝试;另一方面能推动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批较早开展惠民保的城市,正在尝试深化和推进惠民保。5月8日,成都举行“惠蓉保”试点第二年启动会。成都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最早推行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之一,“惠蓉保”试点首年取得了310万人的参保纪录。与上年度相比,2021年度“惠蓉保”保障得到全面提升,包括起付线大幅降低、药品目录大幅扩充、健康增值服务大幅优化、创新“惠蓉保”与社会医疗保险的便捷式结算平台等。
  普惠性医疗保障
  天津的“津惠保”、山西的“晋惠保”、合肥的“合惠保”、福州的“福惠保”及“榕城保”、贵阳的“贵保宝”、长沙的“星惠保”、济南的“齐鲁保”……取名颇有共性的惠民保产品如今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业内人士分析,惠民保属于普惠型医疗补充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推出,一般由政府主导或指导、商保承办、自愿参保。纵观各地惠民保产品,赔付范围主要集中在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以及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
  有保险业人士表示,惠民保产品有些类似“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但与百万医疗险相比,惠民保保障不够全面,续保不稳定,免赔额比百万医疗险也要高出一大截。
  “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不能重复报销,购买过百万医疗险的消费者不需要再投保惠民保。”一位保险经纪人建议,“如果年纪尚轻,资金不是特别紧张,建议趁身体健康的时候购买保障范围更广的商业百万医疗险,以获得更全面的保障;如果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购买商业百万医疗险,则建议购买惠民保这类普惠型医疗保险。”
  不过,部分年岁较高、身患慢性疾病的人群可能被商业健康险“拒之门外”,而惠民保产品大幅降低准入门槛,恰恰能解决“投保难、投保贵”等问题,覆盖人群更广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普惠性。
  险企获客新抓手
  由于惠民保定位为具有普惠性质的政策性产品,对于承保机构而言,保本微利已实属不易,但这么一项看似不太赚钱的业务却引不少险企“竞折腰”,纷纷加入这一赛道。
  华金证券分析师崔晓雁指出,对保险公司来说,惠民保可以有效盘活大量潜在的保险客群。海通国际分析师孙婷指出,险企推出惠民保产品更加看重的是其依托政府背景带来的获客能力和引流能力;同时,与医保体系深入对接,也有助于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数据支撑,提高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公司的合作则有助于打通“医+药+险”产业链条,实现跨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指出,对保险公司而言,惠民保带来的是可期的保费规模增长、客户积累,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增加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为业务拓展打下基础。惠民保还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大量客户数据和健康医疗数据,带来客户二次开发、医保商保数据对接、产品创新等机会,从而激活大量潜在的新客户。
  分析人士称,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争相参与惠民保,也可能带来恶性竞争、可持续性难以保证等问题。一些惠民保项目存在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产品管理有待规范、盲目抢占市场的“短期行为”等问题。
  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引导惠民保规范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下一步可通过出台相关规范性制度文件,对保障方案制定、经营风险、业务和服务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秩序等重要方面提出原则性要求,规范经营行为,防范潜在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