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产手术机器人“破圈”在即
作为机器人领域前沿创新的代表,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医疗健康和机器人产业政策,手术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步入快速发展期。6月12日,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相关专家、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围绕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转化及产业化进程,纷纷建言献策。
直观复星CEO潘小峰开门见山地说,在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国产手术机器人所面临的机遇很多。首先,技术的突破和落地带动了整体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使用高精尖技术来提升治疗效果的市场需求长期存在;最后,不管是对产业发展还是临床应用,国家都持非常支持的态度。例如,上海作为先行先试区,目前有4个应用到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已被医保覆盖。这几点都将促进国内手术机器人的上市及商业化。”潘小峰表示。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面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接连获批上市,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这一行业的持续扩容。
“我们很高兴看到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获批上市,这说明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其在临床的拓展应用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吴以芳表示,目前,整个市场还未实现真正放量,手术机器人的安装总台数还比较少。有了这些国产设备,加之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已实现本地化生产,未来将带动手术机器人的产品价格连同手术价格变得更亲民,对提升国家整体医疗水平非常有好处。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不仅需要突破技术壁垒,还需沉入市场。在应用端,如何评估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创新价值?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发挥出更大的临床应用效应是关键。他表示,不能仅盯住手术机器人这一新技术的表面成本,而是要考虑最终产生的效益。从无形的获益维度来看,手术机器人所带来患者恢复速度的加快、住院时间的缩短、医疗资源占用时间的减少、医生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需考虑在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其与手术机器人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医疗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一结合可以加速释放精准医疗的需求,但也面临着例如数据隐私、医疗体系适应性等一系列的挑战。”原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届电子科技委委员梅建平表示。
鉴于此,梅建平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完善医疗大模型框架,从而开发出更多场景以完善技术和产业链条,促进协同发展;二是把数据作为战略资源,做深做透产业开放、价值共享、安全规范等工作,在算力方面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实现和跨国公司的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以加快本土技术的提升;四是建立包括法律、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完善的评估标准和监管机制;五是持续加码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医工人才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