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价大涨催热回购业务 “黄金大妈”是走是留

马爽 张利静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金价大涨,许多“黄金大妈”开始思考是走是留。据市场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国际金价持续走强,黄金回购业务日趋火热。是否回购变现,部分投资者在摆脱多年黄金投资亏损后,开始对黄金市场用脚投票。

  线上回购业务走俏

  从今年2月份开始,北京某电子商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孙明(化名)就感觉到了金市不一样的气氛。“黄金线上回购业务明显比之前多了许多,投资者开始将手中的黄金变现。”他说,总体上感觉业务比之前多了有大约一半的水平。

  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148.63吨,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48.20%。分析人士指出,黄金首饰和金条消费均受到较大影响。除了疫情影响下的贸易和销售下降因素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黄金首饰和金条的回购量大幅增加。“黄金价格上涨,投资者想要落袋为安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些投资者通过黄金回购变现来偿还信用卡和房贷。”

  根据市场测算,中国“黄金大妈”在2013年4月和10月黄金上涨周期内建仓的成本约为1350-1400美元/盎司,算上实物黄金的加工费,持有成本总体在1450美元/盎司附近。若按照1800美元/盎司的价格结算,当年的“黄金大妈”截至目前已经有了约350美元/盎司的收益,按照6.99的汇率折算,其他因素不计的情况下,每50克黄金持有的收益约3933元。

  据了解,近一年来,国内黄金现货价格涨幅在100元/克以上,上周国内现货黄金价格首次突破400元/克大关。生意社贵金属分析师叶建军对记者表示,黄金价格大涨,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因素:其一,各国货币宽松政策频发,市场流动性充裕,而贵金属的金融属性较强;其二,西方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预期较差,贵金属避险保值功能凸显;其三,赚钱效应影响,上半年全球黄金ETF总规模增长25%。

  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金价大涨的背景下,究竟哪条才是投资黄金的合适路径呢?

  叶建军表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黄金投资方式主要包括黄金基金、黄金期货、黄金现货、黄金类金融衍生品。其中黄金现货投资又有很多方式,比如,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合约、实物黄金(金条)投资。其中,现货合约又分为现货实盘合约、现货即期合约、现货延期交收合约、现金交割延期合约。现货实盘合约和实物黄金投资一样,没有杠杆;其他现货合约的优势在于加入了杠杆交易制,使用保证金多空双向交易,日内可短线操作,收益率高、风险大。

  “现货黄金的投资品种除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合约和银行纸黄金以外,主要指投资性金条,也就是当前投资者选择回购变现的品种。相较于其他投资方式,投资性金条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物属性,是没有第三方风险以及极端情况下的交割风险,与金价拟合度高;缺点则主要是交易成本较高、流动性不如场内交易品种好,买入持有和卖出变现时存在溢价和折价。”东证期货贵金属高级分析师徐颖对记者表示。

  就各种黄金投资方式的优劣性而言,兴业研究汇率商品高级分析师付晓芸表示,金条、首饰、纪念币等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黄金。从投资角度而言,金条、金币是可以考虑的投资产品。

  后市走向现分歧

  虽然一部分投资者在退出,但仍然有新的投资者不断进入黄金市场。“黄金大妈”该走该留?

  从后市价格来看,付晓芸分析,近期美债名义收益率波动较小,通胀预期的回升是推升金价的主要动力。从历史来看,10年期美国通胀预期和美国CPI同比通常呈现同步波动。但往往大的危机后,通胀预期回升会明显领先于实际CPI回升。

  “站在目前的时点来看,黄金在重拾升势,未来虽然通胀预期跟随油价可能会呈现出震荡态势,但CPI见底回升将继续推升金价,黄金也有望触及2000美元/盎司。”付晓芸表示。

  中大期货贵金属分析师赵晓君认为,从宏观环境来看,美国失业人数连降14周,非制造业ISM上升至4个月以来最高,经济反弹推升通胀,美国实际利率继续探底是支撑黄金上行的核心因素。但也要看到,美国新增病例大幅增加,疫情二度冲击更甚,原油和美股作为稳定风险和通胀预期的关键指标开始震荡,预期黄金在冲击1900美元后跟随其他大类资产迎来调整。

  徐颖认为,目前来看,当前阶段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一波三折,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资产购买以及潜在的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都将使得实际利率维持在深度负值的水平,而美国政府债务的激增也施压美元指数,黄金兑美元的升值空间广阔。因此,从长期来看,黄金年度级别的上涨周期还将持续。

  不过,就现货投资而言,叶建军表示,目前国内现货黄金价格站上400元/克大关,处于近10年价格峰值,后市谨慎操作为主。就金条投资而言,因其没有杠杆,全额支付,预计投资性价比不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