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教师马云30年“圆梦记”:热爱令人幸福

张煜欢 张诗雨中国新闻网

  马云的教师梦:我做过最好的职业还是当老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 题:教师马云30年“圆梦记”:热爱令人幸福

  作者:张煜欢 张诗雨

  2018年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回首向30年前的青年教师小马打了个招呼,告诉他:我回来了。

  似乎没有人想到,“风清扬”马云会早早离开互联网这片“江湖”,就好像传奇人物就应永立山巅看碧海潮生一样。

  1988年,从外国语系毕业的马云成为了一名英文讲师。“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马云常这样说。从三尺讲台起步,青年教师小马的身份不断转换。数十载时光更替,当越来越多孩子的梦想从“成为老师”变为“成为马云”,马云却说,他要变回老师。

  如今,马云的新名片后终于加上了“老师”二字。“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这是马云在公开信末的自白,亦是他少年初心的映照。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马云:一辈子的烙印

  9月10日对于马云来说,有着很深的缘分。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浙江杭州一户普通人家。和李彦宏、雷军、马化腾等“学霸”不同,少年马云是个高考考了三次才勉强被录取的“学渣”。1984年,因英语成绩出众,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破格录取。

  1988年,毕业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24岁的马云初圆教师梦。

  从此,每年的9月10日对于马云来说又多了一层意义,是生日,也是他作为教师的节日。教师生活虽清贫,却是马云口中“最喜欢的职业。”

  与一言堂式的死板教学不同,马云最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他讲课时往往抛开课本,常从新闻中找吸引人的话题进行课堂讨论。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马云的课极受学生欢迎。1994年,马云还被学校评为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我这一辈子拿不掉的烙印就是老师。”马云说。

  代言乡村教师:从未离开教育行业

  1995年的一次偶然出差改写了青年教师马云的职业轨迹。在美国西雅图,马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神奇。回杭后他毅然辞去了教师职业,投身互联网创业蓝海。1999年9月10日,英文全球批发贸易网站阿里巴巴成立。

  “误打误撞”地,青年教师马云进入商界。1995年创业之初,他和自己定下“十年之约”:十年后重回讲堂。然而2005年阿里巴巴和ebay的竞争正处于胶着阶段,为了不负肩上责任,马云选择留下。

  转眼又是十余载,截至2018年,支付宝用户人数已达8.7亿,淘宝注册用户近5亿……庞大的用户人群仍在逐年增加。商海沉浮,回到教师岗位的愿望尽管依旧未能如愿,但马云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脚步从未停止。

  众所周知,马云的微博昵称是“乡村教师代言人”。

  从2015年9月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每年向100名乡村教师提供总额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到2016年7月发布“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计划10年投入约2亿元人民币,寻找和支持中国优秀的乡村校长……

  马云常说,“乡村教育发展,国家教育才会好;乡村教育振兴了,这个国家的教育才会振兴。”

  尽管工作满档,一年飞行超过800小时,但是每年的XIN公益大会、乡村教师表彰会等他从不缺席。徘徊在商界与教育界的“马老师”,忙碌而满足。

  兜兜转转回归少年初心与梦

  2015年3月,由马云、柳传志、冯仑等九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落地杭州,马云担任该校第一任校长。马云称,湖畔大学立志为创业者传道授业,并将遵循公益心态、商业手法的原则,专注于培养拥有新商业文明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企业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一所实体学校的校长,让马云离他的三尺讲台梦又近了一步。

  2018年9月10日,在教师节这一天,54岁的马云正式宣布:1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届时其重心将回归老本行——教育。

  关于教育,马云曾表示,要思考如何让未来两千万儿童各个不同,做最好的自己。

  “有些人读书读不好没关系,他体育好、唱歌好,总有东西很好,让他在这个地方成长起来,做最好的自己。”马云这样阐释着自己的教育观念。

  而他本人,似乎也正诠释着何为“最好的自己”。从马云身上,许多人看到了“成功”的轨迹。但一路拾级而上,“一览众山小”的马云似乎更想以返璞归真的模样,镌刻下自己的少年初心。

  在马云主演微电影《功守道》的主题曲《风清扬》中唱道,“挑灯看剑回望人海起落,扬帆与岁月放歌。”

  竹林摇曳间,仿佛能看到一身长袍的师者马云,颔首高歌,好不快哉。

  在公开信中马云写道,关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美好的梦想。“马老师”终要去赴一场与自己的约定。(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