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新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傅子恒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运行较为平稳。从当前来看,由于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外部一些因素的挑战,市场主体的投资与消费信心有待提升。提升微观市场主体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是当前阶段需要努力做好的一门重要功课。

  经济具备韧性和回旋空间

  总量指标显示了经济稳定性。从传统拉动经济的三大增长动能来看,1-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8.1%,其中5月份增长8.6%,继续大幅领先于GDP增速,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5.6%,略超去年三、四季度的水平;进出口总额1-5月累计同比增长为4.1%,较2018年的9.7%的同比增长下降较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物价方面,多项数据显示,全面通胀并无基础。时至年中,年初市场一度出现的悲观预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纠正。

  但一些数据则显示稳定基础仍需强化。投资总量的稳定主要依靠房地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拉动,构成第二产业主体的制造业投资继续收缩。由于行业问题累积,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扩张程度有限,并且继续扩张面临巨大风险,而第三产业投资的生产性后续回报不足,成为经济后续增长的隐忧。

  而结构中的亮点在于,高技术产业投资出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1-5月同比增长11.9%,其中研发设计服务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7.1%,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外贸方面,多元出口的努力也逐渐见到效果,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外贸稳定的关键因素。

  上半年经济表现需要进行多元观察,笔者希望强调的积极信号在于,与2018年三四季度数据相比,经济初步摆脱回落失速风险,这是政策效应的最大收获。同时,去年困扰经济稳定的一些系统性风险隐患,经过政策努力也得以明显缓解,当前经济社会稳定,虽然结构问题存在,但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几率较小。

  中国经济短期的表现须放在长期趋势的背景之下进行观察。从经济禀赋来看,长期累积存在总量问题,如许多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彻底进入买方阶段,以及对比基数提升加大后续增长难度等;也有结构问题,如房地产拉动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远未完成,新增长动能需持续培育等;也有周期波动中的惯性叠加力量,如景气下行与低迷对市场的信心压制,投资与消费信心的恢复、激发与提升需要时间等等。

  而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叠加增大上述压力与困难。从内外部环境因素角度,上半年宏观经济的表现实属不易,政策对冲效果也预示着,对于经济出现的短期困难,我国是有办法进行应对的,中国经济具备韧性和回旋空间并非虚言。一些数据表现存在改善空间也显示,政策后续对冲仍具备较大空间,对此应当具有充足信心。

  长期可持续发展可期

  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宏观经济基本形势与政策预期角度来看,6%-6.5%的增速虽然是国内经济增长的新低,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旧保持排名前列的速度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定在三成以上,国内就业形势稳定。

  内需积累形成的巨大的消费购买力,在市场需求层面形成对各类创新的吸纳力,如果承认资本逐利的本质难以被长久抑制,那么从长期来看,只要政策正确并保持长久的定力和耐心,由人为力量暂时阻断的贸易与投资流出,最终仍将被重新吸引过来;由此,保持与巩固中国经济的市场吸纳力,将是政策制定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在政策层面,决策层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着力化解各类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战略布局,也将可以奠定政策层面的预期基础。

  其次,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上升发展时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惯性,以正确的战略决策、实施为依托,国力增强的趋势将会保持。这一判断的基础在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由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力要素的优化整合配置带动的生产、消费扩张仍将持续;40年发展累积形成的物质、技术与智力财富将会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依靠要素生产率提升,尤其是持续的教育、智力、知识、智慧以及技术累积带来的劳动要素创造力的提升,将继续带来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等,都是后续增长的空间保障。如果承认这些事实具有的“确定性”,也就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并不以外部力量的干扰而转变。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需要融入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与决策之中。从政策与预期引导角度,笔者认为,基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判断,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依靠创新改革为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将是宏观调控与政策施为的着力点。而创新改革的要义,在于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增量与存量改革应当并重;以增量改革为存量改革创造条件,同时以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在这一思路指导之下,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构建符合技术进步与市场创新要求的新制度、新机制,是激发市场原创活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及推动存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

  从政策实践来看,去年四季度以来,决策层对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微调,表现为以基建精准投资方式对冲投资下滑,以顺应新形势要求、降低社会平均资本成本为特征的政策稳定市场流动性预期,以大力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方式带动增量改革,并且在存量改革中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这些措施假以时日,必将产生强化信心的实际效果,需要持续推动进行积极有效地落实。

  创新性改革对资本市场的正向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认为,科创板的设立,长期而言对于推动社会科技创新,以及对生产力带来的增量贡献,属于增量改革的重要构成。日前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准入与购并条件的调整,可以视为希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盘活资本存量的重要布局,属于存量改革的重要构成。而沪伦通、中日ETF互通、A股加入MSCI等等,都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持续开放的步伐正在加速。

  笔者认为,这些政策的推出,随着时间推移,将会被市场更深刻地感知。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定位提升,资本市场信心增强、活跃度增强与稳健发展,必将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推动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