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存款结构亟需完善
随着商业银行“冲时点”考核的不断弱化,再加上未来银行存贷比考核有望彻底取消,不少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预计,明年商业银行揽存压力将有所减少。随着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息揽储”、“资金掮客”等特殊产物将走进历史。
考虑到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因素犹在,未来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搬家”等现象仍将存在,专家建议商业银行尽快调整存款结构、多渠道增加获客渠道。
中国证券报上周独家报道存贷比指标有望不再作为银行业硬性监管指标,而是作为动态的监测指标。不少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预计,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完成之前的“过渡期”,相关部门可能再次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坦言,“存贷比取消大势所趋,业内也确实等待了多年。”以往每逢月末、季末、年末,各家商业银行的“揽储大战”可谓惨烈。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那些手里头有资源的‘掮客们’,前几年可以说捞了不少,赶上钱紧的时候,一天万分之五的利息也很正常,还有高达千分之一的‘返现’,反正钱就是在银行过个夜,隔天就可以取走。”
原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对上述现象公开抨击,称揽储文化催生了一系列资金掮客“买存款”的现象,鼓励了银行客户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滋生了腐败和套利。
银行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银行业监管考核趋于完善,未来银行业“冲时点”压力将大大减少,而“高息揽储”、“资金掮客”等特殊时期的产物也将走进历史。
尽管如此,在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以及“卖相很牛”的股市面前,银行存款的增长仍旧“压力山大”。央行此前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中信证券分析人士指出,存款保险制度驱动储蓄向信誉高的全国性大中型银行集中,小型银行(农信社等)存款可能逐渐流失。而且,还可能强化存款竞争,小型银行或被迫提供更高的存款成本,加剧银行业盈利能力分化。
专家指出,存款脱媒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负债额度下滑。另外,银行负债资金成本今年愈发抬升,未来无论是防范风险还是应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都必须主动优化非存款的负债业务结构,而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将是最大挑战。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认为,未来银行必须优化非存款负债业务结构,实现风险和收益动态平衡,优化同业业务结构,丰富非存款负债业务品种,创新金融债、利率衍生、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增加同业负债占比。同时,提高金融债发行力度,探索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金融债的模式,建议中小银行创新大额同业存款、定向理财、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大力发展短期融资、低成本协议存款等业务。
专家还建议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线上+线下”的优势,多渠道增加获客渠道。
德勤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Bank 3.0”时代,银行网点将何去何从?》建议,银行尽快制定新网点渠道转型战略,且相关战略务必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客户定位紧密衔接。同时,银行应重新审视其对目标客户的洞察,关注新时代客户在渠道偏好上的变化趋势,对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进行重新定位,以期构建网点布局、功能和流程的差异化优势。此外,银行还必须有效地平衡网点转型和业务持续发展的关系,尽量避免转型带来的短期客户流失,并通过更科学化的方法测算投资和收益,确保网点转型的效益。
目前,有很多银行正在直销银行、社区银行领域积极探索,新成立的民营银行更是开始提出无网点的渠道服务概念,这些都是未来银行渠道发展模式分化的最佳证明。德勤管理咨询金融行业战略和运营服务总监支宝才认为:“那些执著于现状不愿意做出变革的银行将在运营成本上升和客户偏好改变的双重压力下逐渐丧失竞争力。对中国传统银行的战略制定者而言,重新设计和调整网点渠道发展势在必行,最先能够做出前瞻性的渠道规划和及时进行调整的银行将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胜出。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将会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新渠道战略制定中需要融入更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