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胎动 投机者称大难临头

第一财经日报

  “丧钟”将为多头贷款投机者敲响: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胎动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就没得玩了。”听说民间借贷机构未来将接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已在三家民间借贷公司获得贷款的孙某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的感受是“大难临头”。因为,孙某“糊弄”这些公司称自己“只有这一笔贷款”,这三家公司各自都查不到孙某在其他两家公司的借贷行为。

  孙某的“大难”或许不太远了。从业内重视程度看,近两日的上海新金融年会上,来自监管层和机构的专家齐吁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如在列举目前P2P网贷存在的问题时,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将“征信系统不健全、不开放”放在显著位置,称其为“核心障碍”。

  如果说上述业内重视还只是一线曙光的话,事实上在上海,破冰之旅已启,当地一些小贷公司已于近期正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三大问题

  从孙某视角切换到放贷机构,对它们来说,承贷人是否过度负债是一项重要的风控指标。但目前由于小贷公司、P2P,担保公司这些实际从事放贷的机构还基本不被接入现有央行征信系统,其借贷信息也就不被录入和为行业分享,而其行业自身亦无类征信机制,因此除了靠客户自己去央行征信系统里拉出银行授信情况,像孙某这种民间多头借贷就成了“盲点”,放贷机构只能依仗贷前团队的“人盯人”战术。

  三大问题由此产生:第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间金融机构哪能家家如行业龙头一样重金培育风控团队?根据央行6月份的报告数据,国内光是P2P公司就有600多家。“我认识一家P2P公司,从外头几千块钱引入了一套IT系统就开始了撮合交易,风控都靠老板自己兼着看项目。”一名P2P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第二,该人士还表达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即便放贷机构有良好的贷审团队,但这些额外的经营和风险成本最后很可能会摊到客户的“管理费”头上。

  第三,本具普惠功能的草根金融,在贷款定价上却因此不得不有所上升,以与风险匹配。

  在评价P2P的征信建设时,谢平在参加上述年会时称:“直接制约P2P网贷的信用评估、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问题,很多是征信系统不发达造成的,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很多平台开展线下的尽职调查,增加了交易成本,贷款利率就高了。”

   双管齐下

  从现有央行的征信体系来看,数据覆盖面有多广?P2P机构遇到的“多头借贷”的客户多不多呢?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在会上给出数据称,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收录了约8亿人,但这之中只有3亿人和银行有信贷关系,换句话说,多达5亿人对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缺乏信用数据参考。

  但王晓蕾也把这5亿“陌生人”看成诸如P2P机构的机会,因为“从中长期来说,P2P如何在这5亿人当中找到细分市场,找到管理这部分细分市场信用风险的独特技术,包括一些数据来源,是P2P竞争力的一个核心。”

  市场前景摆在面前,除了等待央行征信系统的“阳光普照”,民间具有放贷功能的机构的确尝试走通另一条路径,从而“双管齐下”。其行业已有所动。“行业中也开始研究推行信用信息分享的举措。”业内领军者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有隐瞒“多头借贷”企图的贷款人虽然是少数,但是一个完备的征信体系会使P2P发展上一个台阶。他表示行业的征信系统建设已经“在前进中”,宜信也在推动。

  而据媒体报道,在前不久另一场新金融主体峰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就称,央行正在计划发放民间征信机构相关牌照,来建立民间的征信公司。

  除了讨论征信覆盖面,王晓蕾还提及征信系统应扩容的内容。她称,个人征信系统尚欠缺公共信息,比如法院判决、公安系统的居民身份,还有社保等等。这部分信息央行征信中心在过去几年已致力采集,其个人观点是,或可考虑通过立法强化政府信息披露,使得信息为社会可得。

  至于民间放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从大方向看,去年2月份,央行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事宜的通知》,据此,上海已经试点的小贷公司接入是一个起点,未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民间金融租赁公司等都有望将被央行陆续纳入征信系统接入管理模式。

  不过,方向虽如此,一名业内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监管的顾虑或有三点。其一,对于大面积接入而言,民间金融机构的数据报送质量,甚至是真实性需要把关;其二,如何确保对接系统的信息安全及对所涉信息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尚需探索;其三,如果是分批让民间贷款机构接入试点,还会涉及一个行业公平性问题,决策者难免会受到一些“落选”公司的质疑。(注:本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