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抢滩”优先股 首批发行料超千亿元
编者按:银行参与优先股的热情高涨。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预计绝大多数上市银行将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中、工、农、建、浦发等5家银行有望率先发行优先股,规模料超过1000亿元。据了解,尽管银行发行优先股,仍需等待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的具体实施细则,但各家商业银行的优先股方案早已成型。各家方案虽有所不同,但股息率水平料在6.5%-8%这个区间内。
受优先股利好消息影响,24日光大、北京、交行、工行、兴业等5家上市银行收盘涨幅超过1%,北京银行(行情,问诊)一度领涨3.09%。市场人士预计,优先股的优先和稳定股息率特性保障了投资回报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无风险收益”。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6.5%-8%的股息率对于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有绝对吸引力。不过,多数券商分析人士直言,优先股的推出抓住了历史机遇,但难以扭转银行板块全年颓势,也难以成为大盘反转的主要力量。
浦发农行或尝“头啖汤”
多位券商人士表示,我国上市银行一级资本缺口在未来5年内将逐渐显现,优先股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目前来看,市场对于浦发、农行等上市银行开展优先股试点预期最高。浦发银行(行情,问诊)有关人士近日表示,目前该行还要等待银监会等有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暂无新动向。
农业银行(行情,问诊)相关负责人亦表示,该行确有发行优先股的计划,但具体条款将在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发布后进行调整。考虑到公开发行必须付固定股息,但未来利率走势很难判断,所以该行比较倾向于浮动股息,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规模不超过800亿元。该负责人还表示,该行发行优先股的主要目的是补充一级资本,也能打消市场对该行是否会从二级市场融资的顾虑,预计对该行股票估值有一定的帮助。
广发证券(行情,问诊)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表示:“根据我们的测算,在未来5年内,我国上市银行的一级资本缺口趋近3000亿元。其中,平安、农行、民生、兴业、华夏、浦发银行的资本缺口相对较大。在优先股推出后,银行可在低估值的背景下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其一级资本,从而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银行普通股杠杆水平的提高,并缓解商业银行普通股融资的压力。”
2013年是我国银行业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第一年,多数券商人士表示,16家A股上市银行达到银监会过渡期安排的难度不大,但是对于中小型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其风险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要满足监管层要求仍将面临较大挑战。而且,通过优先股补充资本对于上市银行来说“相当划算”,预计绝大多数银行都会积极参与优先股试点。
据悉,银监会此前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明确,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自2013年年末起,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5.5%、6.5%和8.5%,此后每年各级资本充足率分别增加0.4个百分点,至2018年末,上述三个指标分别达到7.5%、8.5%和10.5%。
齐鲁证券有关人士称,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将有效补充一级资本充足率,缓解股权融资的压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预留了空间,预计全行业优先股发行规模大概在6000亿元左右。预计优先股发行有望提升银行业整体估值15%-20%。
中信证券(行情,问诊)预计,潜在优先股发行规模约8000亿元,当前有融资计划的银行潜在发行规模2000-3000亿元。但考虑到监管机构倾向于扭转银行规模扩张冲动,且经济形势也不支持继续信贷扩张,初期银行优先股发行规模将低于计划发行量。当前我国大型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利率5%左右,普通股的分红收益率水平也达到了6%-8%,与优先股成本基本相当,普通股股本回报率为19%。目前看发行优先股不会摊薄普通股股息回报率水平。
长期资金料成最大“玩家”
一位参与制定某股份制银行优先股方案的投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各家上市银行优先股方案自去年开始已历经多次修改,方案大同小异。“定价方面,一般而言,优先股定价一是按绝对模型的绝对估值法进行定价,二是利用相对估值法定价。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对估值法,只是前段时间作了一些探讨。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国市场优先股和十年期国债间的利差比例以及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结合起来看,国内优先股的股息率水平应该会高于普通股股息率。”
该投行人士透露,由于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预计细则出台后各家银行的优先股方案将根据规则进一步完善。据了解,关于非公开发行票面股息率的限制。在去年的征求意见稿规定,“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票面股息率不得高于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计算依据。”证监会21日的《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删除了“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计算依据”的表述。
但是,由于上市银行最近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几乎都在20%以上,这就意味着,银行优先股的股息率有着充分空间,从中也不难看出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发行优先股的鼓励态度。多家券商研究机构作出预测,银行优先股的股息率区间多在6.5%-8%之间。
申万研究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陈静预计,银行优先股发行股息率在6%-7%,银行发行优先股积极性很高,试点期间预计银行优先股发行规模可达几百亿甚至更高。他认为,现在优先股的发行条款非常有利于银行。特别是银行的理财可以对接优先股,这使银行优先股的发行股息率比预计的低,未来会出台与优先股相关的资本金管理细则。
浙商证券分析师王剑表示,经估算,目前13家全国性上市银行共有500亿元左右的其他一级资本缺口,预计优先股股息率约在7%-8%附近。
多位券商分析人士指出,优先股的优先特性和稳定股息率特性保障了投资回报的相对稳定,且投资风险低于普通股,但优先股不参与剩余利润分配,流动性较差,投资者很难在短期内通过股价变动获益。由于优先股独特的风险收益特性,一般来说,优先股股息回报率高于普通股和债券,较为适合长期投资者。
“7%、8%的收益率对于私募这些资金没有太大吸引力,银行优先股最大的‘玩家’是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几位参与银行优先股试点方案的人士透露,虽然尚未进入询价阶段,但是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些“大头”对于优先股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因为这7%-8%相当于是无风险收益。
不过,如果想要最大程度的吸引长期资金,仍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比如,企业投资优先股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企业免税收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投资优先股的比例不受现行证券品种投资比例的限制等。
优先股试点提振市场信心
优先股试点让市场猜测“大象能否再次起舞”。不过,多数券商分析人士认为,优先股并非拯救持续破净银行股的“救命稻草”。银行股的下跌是因投资者看到银行受到利差收窄和不良资产率提升两大因素制约而可能出现利润下跌的趋势。尽管优先股可以扩大银行的业务发展空间,但优先股恐难扭转今年银行板块的颓势。
在广发证券分析师陈杰看来,优先股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有利于修复此前过于悲观的预期。近几年,A股市场被人诟病的一大问题便是股票供需不匹配,二级市场的存量资金难以承受一级市场的不断抽水。优先股试点的推出,有利于缓解投资者对股票供给压力的担忧,修复过于悲观的市场预期。
宏源证券(行情,问诊)分析师王凤华表示,优先股试点利好大盘蓝筹股,短期对股市虽构成支撑但后续上涨推力有限。他表示,相比去年12月优先股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的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整体新意不多。此外,试点起步求稳,鼓励并购和市值管理,有利于券商提升承销业务收入;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得以拓宽,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充足率。从上周五A股市场表现看,优先股利好反应得较为充分,短期对股市虽构成支撑但后续上涨推力有限。
“由于优先股本身的属性,优先股不构成大盘反转的主要力量,大盘反转主要还是依靠经济改善。”海通证券(行情,问诊)分析师侯云哲表示,美国的优先股经验表明,优先股并不是很具备吸引力的投资标的。美国优先股经验表明投资级的优先股数量非常稀少,且主要存在于趋势向上的行业当中。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历史低点,优先股的推出抓住了很好的历史机遇,成为大盘反转的催化剂,但难构成大盘反转的主要力量。
优先股利好难促成风格转换
部分基金业人士看好银行、医药板块
周一优先股利好带来的“蓝筹强小盘弱”格局暂未改变。但业内人士认为,风格是否就此转换还没有定论。部分公私募人士认为,优先股政策落地对大盘蓝筹的提振作用或已经结束,今年还是震荡市;也有私募人士认为,创业板的表现决定了主板能否持续上涨。
A股难言风格转换
星石投资认为,优先股试点利好大盘蓝筹股,主要逻辑有四点:第一,优先股试点为大盘蓝筹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既有效缓解大盘蓝筹企业的融资压力,又不对市场和普通股造成明显的冲击;第二,引入优先股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为国企特别是金融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模式;第三,优先股的引入增强银行、保险等行业龙头实力,或加快行业整合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第四,优先股介于股债之间,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对于保险、养老金等稳健的长期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4日,上证综指上涨0.91%,但公私募基金均认为,优先股对大盘蓝筹的引爆作用或已结束。星石投资认为,A股在大盘蓝筹股带动下大涨,创业板仅微涨,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风格开始转换。星石认为,今年整体而言A股仍然是震荡市,更看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变革两类机会。
北京某基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认为,优先股政策落地,意味着政府有意激活下行行业,投资者或认为这是稳增长政策的开端,才导致这两天A股“蹿红”,属于情绪反应,而消息面带来的情绪刺激或难持续。
广州私募创势翔认为,大盘蓝筹能否持续上涨,还需要关注创业板“蓝筹股”的表现。“最近创业板确实有点弱,尤其是创业板中的‘蓝筹股’,我们怀疑是公募基金在出货。”研究总监钟志峰表示,“可能是险资赎回基金导致公募基金大量卖出流动性比较好的小盘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主板的强势表现可能持续。”
看好银行医药板块
上周五,受优先股政策影响,银行等板块放量上涨,浦发银行涨停,申万银行指数大涨近5%。24日该指数微涨0.55%。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可在低估值的背景下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其一级资本,从而提升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银行普通股杠杆水平的提高,并缓解商业银行普通股融资压力。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对银行股继续看好。深圳金田龙盛投资认为,对于银行板块而言,应该不只是优先股的利好,部分股份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采取了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互联网移动支付企业积极合作,也为其业绩增色。例如,浦发银行先后与中移动和腾讯合作,在互联网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超前;中信银行(行情,问诊)和余额宝协议存款5000亿元;民生银行(行情,问诊)直销银行上线,直销银行提供网站、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等多渠道互联网金融服务。
博时基金投资经理罗景认为,在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不太乐观的背景下,市场短期可能不会有太大作为,但持续的改革政策会对市场带来一定支持。短期市场可能仍会以震荡为主。具体板块而言,在经济的换挡期中,还是比较看好需求较为稳定的医药、消费板块。
美国优先股分红稳定丰厚
优先股最早出现于1825年前后的英国,是铁路和运河公司为满足建设资金需求创造出的融资工具。19世纪30年代,伴随着美国铁路建设的热潮兴起,优先股在美国市场上崭露头角。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开始,美国的优先股制度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标普统计,1990年美国优先股市场规模为530亿美元,到2005年增至1930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美国市场中活跃的优先股清算价值已经接近3800亿美元。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优先股作为一种特殊的注资方式,成为美国政府实施金融救援计划的主要金融工具,对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拥有平均7%左右的较高且稳定的股息率,美国市场上的优先股吸引了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投资者的青睐。
优先股市场发展迅速
在美国,优先股是资本市场的一种有益补充。从1990年至2013年上半年,优先股融资金额占股票融资金额的比重平均在20%左右,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优先股融资金额占当年股票融资金额的比重一度高达32%,此后快速下降。
尽管与普通股和债券相比,优先股的市场规模还不算大,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于稳定资本市场显示出“奇效”。为挽救金融业,美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宣布注资1250亿美元购入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9家主要银行的优先股。这一方面提升了市场信心,避免了危机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缓解了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此外,美国政府也因为持有优先股获得了丰厚的股息回报,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涉金融公司的内部经营。
资料显示,在美国市场上发行优先股的行业大多为规模庞大、资金力量雄厚、收益稳定的行业。其中非银行金融业发行的优先股规模占总体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其次是银行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
在日本,利用优先股融资也是很多企业的首选。2008年,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金融集团出售了价值高达3000亿日元(约合32亿美元)的不可转优先股,以提高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12年,日本市场中优先股的发行数量创下近五年最高,融资规模也达到了近五年的绝对峰值。
在香港市场上,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分布在各个行业,发行目的多元化,包括并购重组、改善债务结构、扩大经营等,因而优先股的条款相当灵活,约50%的优先股发行与并购重组有关。
巴菲特青睐优先股
在美国,优先股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分红,而美国优先股的一大特色就是股息率高。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市场优先股股息率一直在6%-9%之间,平均股息率约7%,高于同期公司债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普通股股息率,且表现比较平稳。
较高且稳定的分红令优先股投资颇受青睐,“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热衷于优先股的投资者,并受益匪浅。
2008年10月,巴菲特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通过购买优先股为急需资金的高盛注资50亿美元。根据当时双方协议,巴菲特获得的优先股每年将享受10%的固定股息,同时还将获得在此后五年内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4350万股高盛普通股的认购权证,这相当于高盛流通股数量的9%。
2011年3月,高盛溢价赎回了巴菲特投资的优先股,此前这些优先股让伯克希尔每年进账约5亿美元。分析师预计,包括溢价部分、优先股股息以及赎回时的特别股息、行权获利在内,巴菲特当初的50亿美元投资总回报将超过30亿美元。
除高盛外,巴菲特在金融危机期间还斥资30亿美元购入工业制造巨头通用电气的优先股,同样享受了10%的年股息回报。2011年8月,巴菲特还购入50亿美元美国银行的优先股,享受6%的年股息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