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卖壳方从狂欢到失落 壳市场再迎变局

张晓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依法依规退市措施力度加大,多只ST股票一路下跌。Choice数据显示,5月以来,逾八成ST股和*ST股股价下跌,部分个股股价遭遇腰斩。

  与此对应的是,不少卖壳方的心态经历了从狂欢到失落的急速下坠。年初二级市场行情明显好转,卖壳方迎来短暂的狂欢,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提高价格预期,提出溢价50%甚至100%才愿意转手。随着多层次市场建设的持续推进和退市力度的加大,壳市场迎来新一轮变局——壳交易较去年下半年明显减少,壳价再度缓慢下行。

  迎来拐点

  经历去年下半年的回暖后,壳市场再度迎来拐点,不少卖壳方的心态经历了从狂欢到失落的急速下坠。

  一位从事壳交易的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没有整体统计数据支撑,但他今年上半年接触的壳交易数量较去年下半年“少了一大截”。2018年下半年大量纾困资金入场,国资或社会资本频频接盘上市公司,顺势拿下不少“壳资源”。

  “当时很多股权质押存在爆仓危险、有大量债务或者因为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实控人急着把烫手山芋扔出去。这些公司中,一类有实际经营资产,另一类纯粹是壳,且后者情况更多。纾困资金入场后,壳市场的资金提供方一下多了起来,壳交易明显活跃。”该人士指出。

  买家的增多,加上年初二级市场行情明显好转,壳主迎来短暂的狂欢。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今年2月开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提高价格预期,提出溢价50%甚至100%才愿意转手。

  “但很难谈拢,很多买方都觉得价格提得过高了,所以实质交易数量较去年下半年明显下降。”

  一位深圳私募负责人认为,5月以来,随着退市力度加大,壳主坐地起价的情况有所减少,壳价再度缓慢下行。

  壳价下跌

  英大证券分析师指出,过去由于A股市场“上市排队时间太长”,一些企业不得不以“借壳”方式曲线上市,由此形成了“壳资源”炒作现象,导致市场估值体系的严重扭曲,小市值、连续亏损的个股竞相成了资金追捧的香饽饽,严重干扰了退市制度的实施。

  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ST板块大多是绩差股,以往因存在保壳预期,市场炒作热情高涨。随着监管趋严及退市机制逐渐完善,炒作绩差股的风险凸显。

  今年年初,不少投资者还沉浸在追逐ST股的狂热中,多只ST股股价水涨船高。随着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多只ST股票5月以来一路下跌。

  Choice数据显示,5月以来,104只ST股和*ST股股价下跌,占ST股、*ST股总数的逾八成。其中,*ST欧浦、*ST华业、*ST鹏起、*ST瑞德等股价较月初腰斩。

  需求仍在

  卖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清仓式甩卖控制权,二是实控人出让控制权后,还保留少部分股权,可享受未来并购整合后产生的股价溢价。

  “第一种主要是去年下半年比较多,当时大股东急着脱身,现在是第二种占比更高。一是卖方希望与买方共同成长,经营好企业,并享受资产注入后产生的红利,二是买方担心交易完成后,壳存在潜在问题,比如大量隐形负债,希望和卖方战略绑定,并且通过保留管理团队继续经营存量业务。”

  长期从事并购重组的张伟(化名)认为,壳交易市场的重点是发现价值和资源整合,不单单是资产方找个上市平台。“什么叫发现价值呢,举个例子,有些上市公司虽然主营业务毛利润很低,但有大量土地及其他资产,股价下跌后其内在价值要高于市值,买这样的壳可以认为是发现壳价值。”

  他同时指出,未来借壳上市仍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一个企业可能在其所在行业里排名靠后,现在有个同行业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股价很低,大股东有意出让控制权。排名靠后的企业可以通过获得控制权实现并购整合、发展壮大。”

  业内人士认为,科创板推进和退市力度加大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壳炒作,但借壳上市的需求仍然存在。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指出,加大退市力度和注册制的推进对借壳影响不大,一是被强制退市的企业本身质量很差,不是作为借壳上市壳公司储备而存在;二是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体量规模较小,与借壳企业不是同一类,目前大部分借壳企业规模都非常大。在审核过程中,借壳上市和IPO虽采用等同的标准,但实际审核理念还是不太一样。“监管部门会更关注借壳能否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彻底的改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