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家医美计划IPO 安全、质量为行业主要痛点

卢杉 蹇卿兰21世纪经济报道

  “要么美,要么死。”斗鱼主播“殷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描述自己的整容经历:“我割了两次双眼皮,做了三四次鼻子,打了好多次瘦脸针。”

  虽然直播间里的粉丝大多会对她说“你怎么都好看”、“你本来就很美”,殷樱仍表示,会因为直播环境的刺激不断做医美:“今天这个主播去打了瘦脸针,明天那个主播又去填充了脂肪,特别是看到新出来的00后主播,自己觉得不做医美就混不下去了。虽然做主播不一定要整形,但受大环境影响,也想要微调一下。”

  在微博、微信之后,直播、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增加曝光度、将流量变现的路径。通过与电商合作、直播打赏与广告,据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2015年我国移动直播平台营业额(不包括广告收入)约75亿元,其中主播收入约22亿元。

  真金白银的市场也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医美是最直接受益的领域之一。中国接受医美治疗的人数从2013年的660万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1630万人次,年化复合增长率25.4%。

  网红吸金

  在“颜值经济”带动下,中国医美市场预期一年高过一年,更加普及化、大众化。

  亚太医疗一位整形设计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前做整形是藏着掖着,现在大众接受度高了,有些子女是父母带到医院做整形的。另外,顾客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对于美的追求也更大胆、自主。”

  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ISAPS)发布报告称,尽管中国大陆2015年平均每千人的医美疗程约1.5次,远低于美国的12次、韩国的20次,经济情势却提供了庞大的成长动能。在2015年医美产值突破5000亿元之后,中国大陆医美产值将以15.5%年复合增长,2018年将达到8000亿元。

  在网红主播的培养上也催生了自有整形产业链。据重庆金丝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播运营桃心表示,如果长相普通的女生想要做主播,肯定要求整形:“我们公司有一个拥有25万粉丝的主播,一个月可挣5万块,已经动过两次,想让粉丝喜欢她因此去填充了额头。”

  “公司有合作整形的医院,主播整形可以享受折扣。”桃心说,“公司也可以掏钱给主播做整形,前提是主播必须签长期合同。”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2014级学生闵丹,曾在直播平台活跃过3个月,陌陌粉丝4.5万,花椒直播粉丝20多万,她说自己3个月挣了8万元左右。“我签的是一家北京公司,公司做过医美的人一半一半吧。有专门合作的整形机构,免费提供整形或者享受折扣。”

  在产业化过程中,资本对上游产品、耗材企业、中下游服务机构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孙利军近日在国际医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从1990-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成功上市数十家企业,筹资309.84亿元,不全是以医美业务为主;A股IPO或单独上市成为障碍时,在并购上比较火爆,总金额大约680亿,单笔并购金额比较少,平均只有2亿多,跟行业特征有关,下游企业利润比较小。”

  内地医美企业赴港上市的主要有昊海生物科技,主营上游产品和耗材。其财报显示,2017年眼科、整形美容与创面护理、骨科、防粘连及止血四个板块的收入分别为5.57亿元、3.07亿元、2.66亿元、2.12亿元。

  昊海生物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剑英表示,“医美产业上游产业、公立医院、民营医疗集团应该形成联动效应。公立医院层面,要对上游产业的研发、转化等提供支持;上游产业为民营医疗集团提供产品和服务,与公立医院加强技术与专家资源支持。”

  下游整容业务端,成立于2009年的“莆田系”艺星医疗美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艺星医美”)上月宣布赴港IPO。据其提交的招股说明书,目前营运15家医疗美容机构,其业务包括整形手术、注射、美容皮肤科医疗美容服务,2017年三部分收益占比分别为47.8%、38.3%和13.4%。以整形手术医疗美容服务为例,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其收益分别占总收入的45.3%、43.6%及47.8%;服务总次数分别为29259次、50502次和86090次;每次平均费用为人民币6272.5元、6249.5元及5755.8元。

  招股书显示,治疗次数增加主要由于现有医疗美容机构的内生增长;新开设机构业务大幅提升及推广营销工作。另外,由于是营利性质的私立医疗美容连锁集团,并无医疗机构属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故服务收费不受政府监管,通常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酌情厘定服务价格。

  艺星医美的收益和利润颇为可观,2015-2017年营收分别为4.05亿、7.23亿和10.37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60.0%;净利润分别为1300万、4900万直到1.1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196.1%。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