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发挥专业能力 助力科创发展

姜山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为今年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创板将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新生力量。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布局科技创新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充分发挥专业投资者力量,为个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提供较好的投资选择;亦助力科创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公众对科创板投资常常只关注到50万元账户日均资产、24个月的显性门槛,却忽视了科创板不以盈利为核心、市价发行、以科技创新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上市主体,对专业投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隐性门槛,只盯着投资收益,却对投资风险重视不足。
  科创板市价发行制度,突破了旧有的以盈利为基础的上市审核体制,对于公司估值定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更需要具有长期询价定价专业能力的专业投资者参与其中,以促进科创板的合理定价;同时科创板企业集中于科技创新领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基金管理人在科创领域的投研实力和对成长性企业的甄选能力,将对此类产品业绩至关重要。
  科创板实施注册制,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问询机制。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定价,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则将定价权完全交给市场,使之成为2019年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改革。注册制的推行需要依赖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予以配合,核心是信息披露。在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只需保证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不对拟发行的证券作实质性价值判断,不做信用背书,投资者自行判断证券的实质价值,对投资者专业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创板的新股申购广受关注,其参与方式包含三类:战略配售、网下询价申购、网上申购。战略配售中“战略”二字源于“和发行人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大型企业或其下属企业”,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分享股票长期收益,在发行过程中绑定上下游公司,这是“战略配售”的内在含义,希望投资者能够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参与科创板投资。不同于主板只有在公开发行股份数量超过4亿股才可使用战略配售,在科创板所有新股均可使用战略配售,战略配售投资者是科创板投资者重要构成。
  根据科创板新股申购规则,战略配售投资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影响力,具有较强资金实力,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战略配售。战略配售投资者不得参与配售企业网下/网上新股申购,必须使用自有资金,不得接受他人委托或者委托他人参与,这就是说个人投资者不能通过专户形式参与,除公募基金或高管、核心员工资产管理计划可通过集合形式参与战略配售外,一般的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公募基金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
  在询价对象方面,科创板询价对象以机构为主导,不包括个人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证券、信托、财务公司、保险、QFII、私募等专业投资机构,而目前已有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询价对象既包括上述机构,也包括个人投资者。总体而言,科创板新股发行询价机制主要呈现三个特点:淡化市盈率、市场化定价、向机构倾斜。
  目前市场上可投资科创板的基金主要分为三类:现有的公募基金;科技创新主题基金;战略配售基金。根据规定,公募基金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基金类型应该为封闭式运作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定期开放基金、“先封后开”基金的封闭期,基金合同中投资策略包括战略配售策略,股票持有期不得少于12个月,同时满足“双一”限制,即: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管理人的名义作为1名战略投资者参与;同一基金管理人仅能以其管理的1只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战略配售。第一类和第二类基金可以参与网下/网上新股申购,不可参与战略配售;而参与战略配售的基金不再参与网下/网上新股申购。综合而言,三类基金均有其投资优势,投资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
  交易机制上,科创板采用T+1交易,上市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后面设置20%涨跌幅限制。设立竞价交易与大宗交易环节,以及盘后固定交易价格,提供盘后的流动性。更宽的涨跌幅限制对投资者的投资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资者在科创板投资时应注意风险适配,风险是影响投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控制波动同样重要,强调风险补偿和风险管理,看重组合的稳定收益和回撤。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试点、循序渐进,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力争在科创板实现投融资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公司的新老股东利益平衡,并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增量改革。公募基金亦将通过所拥有的专业投资能力,为科创板的良好开局和长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