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场内交易型基金的投资魅力

上海证券报

  场内交易型基金是指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买卖份额在股票账户下计增计减。伴随着中国基金业20年的发展,场内交易型基金已从传统封闭式基金发展为由封闭式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和分级基金组成的大家族,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创新层出不穷,并以其便捷的交易操作、稳定的交易网络、透明的交易价格、低廉的交易成本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截至2017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场内交易型基金合计742只(分级基金分开计算),合计资产净值约7838亿元,约占公募基金市场总量的7%。

  场内交易型基金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监管机构的鼓励以及各家基金公司产品布局的战略变革之外,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也是重要因素。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了百场“指数股大讲堂”巡回培训活动,向投资者普及场内交易型指数基金以及ETF期权知识。根据场内交易型基金各自特点,市场上衍生出丰富的投资、交易策略,打破了“股民”和“基民”泾渭分明的界限,活跃了市场资金。

  一、 资产配置和波段操作

  在封闭式基金、ETF、LOF、分级基金这4类场内交易型基金中,ETF是最主要的资产配置工具。国内市场上ETF起步晚,却以跨越的步伐追赶国际趋势,过去9年的规模增幅高达15倍,形成了跟踪市场规模指数、风格指数、行业指数、主题性指数及量化策略指数,同时覆盖国内及国际市场的ETF产品系列,成为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风格轮动、板块轮动、跨市场投资的重要工具。

  投资者只需证券账户就能够在各种ETF之间转换资金配置,快速提高或者降低仓位,辅以精选个股,在日内便可实现“核心+卫星”的复合型投资管理。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工具有限的环境下,利用ETF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是投资者获取绝对收益的重要途径。

  与利用普通开放式指数基金做指数化投资相比,ETF由于产品机制的原因,能够比普通指数基金提高5%的资金使用比例,跟踪误差也比普通指数基金更低。以成立一年以上的沪深300ETF为例,日均跟踪误差均不超过0.03%,远低于所有普通沪深300指数基金以及沪深300ETF联接基金。特别是当投资者希望建立特定行业、风格、国家的投资组合,却不具备挑选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精力时,便可以选取相应的ETF来获取市场平均收益,而避免看对市场却选错个股的遗憾。以消费ETF(159928)为例,2017年取得了59.52%的净值增长,在所有消费类主题基金中排第二,而主要消费行业中77%的个股在2017年下跌,选出超越消费ETF净值增长率的行业个股的概率甚至只有8.45%。

  ETF交易仅收取股票交易佣金,免收印花税,非常适合在不同风格的ETF间进行中短线切换,T+0跟踪市场、T+1交易。

  二、场内多策略运用

  场内交易策略有很多,总体分3类:对冲、套利、投机。除了对冲策略是以资产价值安全为目的之外,套利和投机交易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简单说来,套利和投机的不同在于,套利是两个相反的交易方向,而投机是单方向。不同的场内交易型基金可以运用的交易策略也不同,比如ETF对冲行业风险、货币风险,ETF期现套利、事件性套利、商品基金的跨品种套利等。当然,每一种策略都会有投资风险。

  ETF对冲策略

  2011年起ETF也成为融资融券标的一员。入选融资融券标的的ETF基本涵盖了大盘、中小盘、价值、成长、行业、主题特征,我们的消费ETF和上海国企ETF(501810)正是融资融券标的中最大的行业ETF及主题ETF。持有公司股票期权的员工、限售股股东可以融券卖出公司所处行业的行业ETF,对冲或降低手中股份价值下跌的风险;持有债券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债券ETF久期恒定的特点,管理组合久期、锁定信用利差。

  ETF期现套利策略

  沪深300ETF、中证500ETF与股指期货,国债ETF与国债期货是最常提及的进行期现套利的组合,一旦基差偏离超过考虑各项成本后的无套利区间时,就可以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同时建立相反的头寸,卖出高估资产、买入低估资产建立套利组合,等待基差收敛时同时平仓,获利了结。当然,基差大幅偏离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在分红高峰期到来之前,各股指期货合约基差常呈现长时间的大幅贴水,这是市场对指数成分股分红的预期和反映,这种情况的基差扩大便不宜贸然进行期现套利。

  场内交易型基金发展壮大、产品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依然在继续,沪深两大交易所对场内交易型基金的发展和创新也愈加重视。未来,场内交易型基金将在改变基金市场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