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港股大涨,如何选择港股基金?

赵晛信息时报

  今年港股火了。截至昨日收盘,恒生指数元旦以来上涨了9.80%,稳站24000点大关,同期上证综指上涨5.08%。受此影响,沪港深主题基金业绩多数排名前列。为此,不少投资者资金南下意愿强烈,想跨过港股通的高门槛与交易规则,借道基金参与港股投资。

  业内人士称,无论是为了获取更多收益还是简单地对冲风险,资产配置计划中都应该加入港股资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港基都能买,港股被动产品比较适合作为短期捕捉市场上涨机会的工具,港股主动基金比较适合投资者中长期的投资选择。沪港深基金适合于希望在港股和A股进行均衡配置的投资者。

  港股仍处于价值洼地

  虽然涉港基金今年的表现不错,但毕竟港股从去年底以来涨了这么多,现在投资还来得及吗?答案是肯定的。

  广发沪港深新机遇基金经理余昊认为,当前的港股是权益类资产较好的配置选择。“首先,从基本面来看今年经济小阳春出现概率大,企业盈利和ROE水平显著回升,有利于港股的盈利增长和估值扩张。其次,港股由于多年以来企业ROE下滑,绝对估值水平较低,即使港股最近表现强势,但平均市盈率一直是全球最低。”

  国富大中华精选基金经理徐成对今年港股也持乐观态度。“过去的四五年间,香港市场表现持续疲弱,尽管去年港股表现好于A股,但恒生指数与国际指数相比涨幅仍旧不是非常明显。港股近期涨幅较大,虽然不排除短期或出现技术性调整,但香港市场估值处于低位,与A股及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更具吸引力。”

  持港股仓位不同造成业绩分化

  既然港股值得投资,那么涉港基金如何选择?目前,市场上港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港股的QDII基金,一类是去年兴起的沪港深基金,记者梳理了两者的异同列出了表格1。

  投资港股资产的QDII中有13只为指数基金,跟踪指数主要为代表大盘风格的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另外还有一只QDII跟踪标普香港上市中国中小盘指数,华宝标普香港中小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沪港深基金都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虽然有60只左右的基金名字带有“沪港深”字样,但目前并非所有都持有港股。记者查询了这些基金的四季报和年报,据不完全统计,只有30只左右的沪港深基金持有港股,其中重仓持有港股的更是不到20只。

  记者发现,港股与A股持有的比例不同是造成沪港深基金业绩分化的原因之一,从年报的数据来看,今年跌幅第一的宝盈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年内净值增幅为-3.5%)的前十大重仓股就全部都是A股,没有一只港股。

  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嘉实沪港深精选基金已实现11.36%的净值增长率,截至2月17日,嘉实沪港深精选基金成立以来已实现28.40%净值增长率。记者了解到,其优异业绩原因,主要得益于选股,其次是在沪港深三个市场间的灵活配置。该基金成立于去年5月27日,通过对港股市场趋势的判断并实现偏重于港股的配置策略,有效分享了港股去年3季度的上涨,在去年3季度也实现了12.84%的净值增长。在随后的4季度中,港股出现持续调整,该基金又将港股仓位适度转移至A股。

  专家建议

  如何选择沪港深基金和港股QDII?

  虽然媒体一直在报道QDII费率较高,不过记者下载了多个第三方销售app后发现,目前这些平台对于申购和赎回费率上都有一折的优惠。另外,一些C份额的沪港深基金可以免去申购手续费,持有天数达到30天可以免去赎回手续费。

  总结一下,总的来说港股QDII更纯正,投资范围更广阔,基金经理也更为专注,来势汹汹的沪港深基金申购和赎回更有效率,没有额度紧俏的限制

  既然互有优点,那么谁更占优势?还要看自己的需求。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江赛春认为:“港基大类的选择上,可配置一些国企指数的港股QDII指数基金,但更倾向于沪港深基金,不过要注意剔除那些名为沪港深基金,却配置港股很少的品种。”

  黄亮则表示:“港股被动产品比较适合作为短期捕捉市场上涨机会的工具,尤其是在市场快速上涨时期,指数产品的收益相对会更加突出一些。而港股主动基金通过专业机构的投资管理,旨在长期获取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比较适合投资者中长期的投资选择。对于沪港深基金而言,该类基金通过在港股和A股市场中配置,捕捉两个市场中的投资机会,这样的产品能够更加全面反映整体中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这类产品适合于希望在港股和A股进行均衡配置的投资者。”

  嘉实沪港深精选基金经理张金涛认为,香港由于资金可自由进出,容易受到海外资金流动性影响,且在受到冲击时估值常可切换到更“便宜”的状态,此时精选个股有更大机会获得超额回报;港股的分红收益率普遍高于A股,在弱势环境下也可提供更好安全边际。而A股活跃度远高于港股,在成长投资和主题投资上又具有较大空间。“估值优势+边际改善”正是在A股与H股之间选股的核心逻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