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天堂硅谷何向东:科创板值得期待 坚定支持实体经济

陈一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科创板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之际,天堂硅谷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堂硅谷”)因其投资的虹软科技、当虹科技、母公司投资的宁波容百等项目被科创板受理而受到市场关注。近日,天堂硅谷董事长何向东在杭州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科创板将为国内众多高科技初创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会,特别是试点注册制的做法值得关注,发展前景可期。何向东表示,天堂硅谷无论是做创业投资,还是围绕上市公司做产业并购,或者做政府产业基金,都是将资本投向实体企业,“天堂硅谷的‘基因’,就是用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何向东具有近30年金融从业经历,长期服务于实体经济,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助理等职。天堂硅谷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首批成立的资产管理集团。

  推出科创板一举多得

  谈起天堂硅谷所投多个项目被科创板受理一事,何向东表示这是天堂硅谷多年坚持投资科创型实体企业的成果;而对于科创板的设立,他认为这是一举多得,恰逢其时的好事。“我们关注过的许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项目,技术和团队都不错,市场需求很大,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但项目投入大、失败概率高,这样的项目国有企业不愿做,因为风险太大,少数私企去做了,但毕竟势单力薄,大部分项目失败了。”何向东说,“如果在项目遭遇困难的时候让他上市,获得资本市场的输血和支持,可能就成功了,但较为缺少这样的机制。”

  何向东表示,近年来,业内一直在反思,很多优质新经济企业因为盈利规模等硬性条件受限,无法在国内上市,最终去了海外,“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提供市场、团队、技术,外国投资者拿走利润”。优质企业外流将造成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

  何向东认为,设立科创板对初创型技术企业、对股权投资机构、对投资者和国家都是利好,可谓“一举多得”,会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他同时对注册制的落地表示期待,“从审批制到注册制,符合市场预期。”

  何向东还认为,设立科创板“恰逢其时”。“最近三年,部分国内上市公司经营遭遇了一些困难,部分企业属于细分产业里的头部企业。从浙江的情况来看,确实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在经营上‘脱实向虚’,拿股票质押换钱,去二级市场搞投机活动,股价下跌后,连累了企业。”他分析认为,科创企业代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是一批能够影响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在市场缺乏信心,资本行情低迷的时候,国家推出科创板,鼓励市场上最有活力的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是“恰逢其时”。

  聚焦实体经济

  “我们的业务总部虽然在杭州,但对互联网项目的关注是不够的,也因此错过了很多优质标的。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聚焦实体经济,投资我们看得懂的项目,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仍然是天堂硅谷一以贯之的投资逻辑。”何向东表示,天堂硅谷脱胎于国企,目前仍有超过40%的国资持股,成立近20年来,坚持将资本投向实体企业,秉持这样的投资理念,有得有失,但符合天堂硅谷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何向东认为,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这块领域蕴含着大量的机会,“选择投资什么样的行业,其实没有对错之分,不同机构有不同偏好,但坚定看好实体经济”。作为全国首批50家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之一,天堂硅谷坚持支持实体经济,聚焦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大消费等重点行业。

  在创投领域,天堂硅谷先后投资中小企业100余家,投资了曹操专车、智臻智能、奥普股份、创业软件等一批优质项目,已在主板、港股上市34个。近四年来,共有16个项目成功上市。2017年度中国PE机构上市数量排名第八,上市金额排名第六,上市综合IRR排名第三。2019年以来,已有微盟集团、滨江服务在港交所上市,虹软科技、当虹科技、母公司投资的宁波容百等项目已被科创板受理。另外,天堂硅谷参与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发展,认缴规模超过500亿元。

  政府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引导作用,也是何向东所关注的。“在发现优质投资标的,挖掘企业价值方面,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效率较高,但行业发展仍需政府的支持引导。”何向东表示,目前行业内机构数量过多,鱼龙混杂,投资者和被投企业都认为行业内缺少对机构的评价体系。何向东呼吁,监管部门可通过机构过往绩效、成立时间、人员数量、管理规模等多元化标准,设计行业评价体系,筛选出有竞争力的机构,“这是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实打实的支持,也可以鞭策股权投资机构发现价值,还能帮助投资者选择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合作。”

  对于天堂硅谷未来发展,何向东表示,其最关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问题。“天堂硅谷成立近20年,与国内同行相比来说时间已经不短了,但如果想要成为百年老店,那么20年或许只是第一个门槛。任何机构想要活得长久,都必须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核心是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