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业绩为王”进一步确认 私募聊“买大买小”

每日经济新闻

  “业绩为王”进一步确认

  对2018年的A股行情,不少机构抱有期待。比如,中信证券就指出,2018年将是“慢牛”行情,龙头领涨A股的“复兴牛”会贯穿2018年全年。申万宏源证券认为,2018年A股总体稳中向好,成长龙头终归来,“制造”和“创新”将是主线。

  时代伯乐基金经理陈天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7年底的调整是技术性的,不改变A股的慢牛格局,2018年的开门红在预料之内。同时,非常看好2018年第一季度的行情,主要理由如下:首先是公募、保险、银行和私募等机构,正常的配置需求一般会在年初释放;其次是部分外资在2017年底兑现了去年的收益,2018年初很可能重新布局A股;最后是在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决定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预计可释放超万亿的流动性。

  深圳前海乾元资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宝指出,昨日A股的开门红为2018年的行情打下了一个较好的人气基础,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经济的韧性。

  随着2017年底的资金紧张成为过去式,市场迎来一个反弹的窗口。展望2018年,依旧是结构性行情,中证500整体估值在30PE左右,为2018年的行情打下了估值基础。建议投资者自下而上去寻找业绩增长相对确定、估值相对合理的板块去配置。

  上海千波资产总经理束其全认为,昨日开门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业绩为王”得到市场进一步确认,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经有130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7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喜的共1005家,占比77%。上市公司业绩确定性增强,强化了“以业绩为主线”的投资逻辑。这其中钢铁、煤炭、化工等周期品种的业绩确定性更强。

  其次是自2017年11月中旬以来指数连续调整了五六个星期,从时间窗口来看具备反弹条件;第三是流动性问题已不足为惧,目前市场已经消化这一利空;第四是投资者信心增强,全球宏观经济回暖,海外市场屡创新高,投资者对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信心稳定,对A股的投资价值更加认可。

  私募争议买大还是买小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指数表现来看,中小创和白马蓝筹的涨跌可谓“冰火两重天”。伴随证监会一系列政策出台,2017年A股市场生态发生显著变化,题材股炒作降温,大盘蓝筹股表现强势。

  这从主要指数的表现上便可一窥端倪,比如上证综指2017年全年涨幅达到6.56%,代表大盘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全年涨幅则高达25.08%,同期小盘股居多的创业板综指则下跌了15.32%。

  那么,2018年投资者到底应该买大还是买小?

  对此,束其全明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2018年主要买小。因为自2015年7月以来一直持续下跌的中小创股票,经过两年半的深幅下跌,大量股票的估值创历史新低,积累了巨大的反弹动能。

  束其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一旦中小创这种蓄势反弹的逻辑得到大量投资者认同,将有可能使这类股票形成类似于2017年“漂亮50”那样的极端行情。

  此外,中小板创业板的绩优成长股和主板中的二线蓝筹股,目前这些股票的股值普遍处于合理偏下水平,在2017年行情中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漂亮50”股票过分高估的情况下,中小创中的绩优成长股和主板中的二线蓝筹股很容易被各路机构资金深度挖掘,走出大幅上涨行情。

  陈天明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8年倾向于买小。其认为,2018年一季度A股将迎来“三花齐放”的局面。

  第一朵“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利润迎来景气高峰,比如一些周期性的板块——水泥、化工、有色等。

  第二朵“花”,成长性确定的新兴产业,譬如军工、光伏风电、创新药、电子、5G、新能源汽车、环保和AI。

  第三朵“花”,低估值的蓝筹板块,譬如保险、银行、家电等。

  北京飞旋兄弟投资董事长陈旋则倾向于,在2018年保守买大。不过,其同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小创的持续下跌确实诞生了不少错杀的优质企业,适合激进的投资者参与。

  实际上,历年1月A股开门红的概率都很高,2018年的开门红主要源于元旦前央行在流动性上的突然宽松,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跑步进场。

  总的来看,陈旋认为,2018年依然是结构性牛市,可深度挖掘布局所谓的“斑马股”(即二线蓝筹等质地优良,但在2017年涨势一般的股票)。

  广东辰阳投资基金经理潘怡昌也倾向于买大,其看好有色、煤炭、水泥等周期股的表现。

  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2017年大多数个股已完成估值修复,2018收益预计更多来自上市公司业绩的内生增长,故此建议投资者关注估值低的绩优股,因为有良好业绩表现的上市公司股票普遍抗跌,反弹幅度也较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