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和港股的十年“价值轮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华宝兴业恒生中国25(香港大盘) 拟任基金经理 俞翼之

  今年港股走势喜人,自2017年初以来,无论是恒指还是恒生国企指数,收益率均超过了10%,领跑全球主要股市。但内地一些个人投资者鉴于此前的一些波折,对港股投资仍是半信半疑,这一轮港股行情,究竟是一场饕餮盛宴,还是又一个复杂难测的陷阱?

  记得刚入行时,摆在面前有两个Offer,一是去一家刚在内地上市的券商研究A股,另一个是去一家外资行在上海的代表处覆盖港股。当时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走一条生僻的路,当港股的分析师,其中最坚定的一条理由是,和A股动辄30-40倍的市盈率相比,港股实在便宜太多。在当时还是以价值投资自诩的我看来,便宜的东西不涨,那简直是天理不容。但现实不久就给自信的我上了第一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便宜”的港股调整下来似乎也毫不犹豫,恒指从高点32000点附近,一路跌至10700点;尽管相较沪深300指数来说,港股同期下跌幅度要缓和很多,但在精明的A股投资人来看,这只是50步和100步的区别。从后续观察来看,大跌之后,A股反弹的力度要明显高于港股,之后又有中小盘和成长股的盛宴,以及2015年的大牛市,但港股市场却几乎毫无亮点。这一连串有悖于我初始认识的事实,让我一度怀疑港股的便宜可能真是一个“价值陷阱”,而对于港股基本面的研究则只是投资人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的经历不止于此。作为一个离岸市场,港股在2008年以后,一度更显困顿,其进退举止都要唯外围市场和大A股“马首是瞻”。尽管在政府4万亿的刺激计划影响下,港股市场也有过绝地反弹,但反弹之后又进入了漫长的震荡期。在这一段时间中,海内外市场大事件频出,如欧债危机、油价崩盘和人民币贬值等,美国经济复苏也是一波三折。这些都对港股走势造成了冲击,也使得港股潜在投资者难以适从,在他们眼里,港股面临的风险相较A股而言似乎更高。于是,港股市场整体的成交量出现萎缩,波动率随之下降。市场本已低迷,却还时不时爆出公司造假、被做空机构狙击的事例,这让我们这些港股分析师每天不得不揣着十二分的小心,早起看A股,睡前看美股,每天收盘后还得记着瞅一眼欧洲股市。我们在推票时也不得不更为谨慎,多方佐证,绝不敢人云亦云,生怕一不小心就碰到黑天鹅或者“踩雷”。更糟的是,在工作量日渐增加的背景下,我们的预期收益率却还在不断下调,以至于推的股票若能有30%的收益率就算成功了。这种局面常常被那些意气风发的大A股同行们笑话,市场上还一度传出过对港股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没有想到,世事轮转,进入2014年后,港股的生态慢慢开始发生变化。这首先得益于沪港通的开通,尽管刚开始时仅是一个试点,投资标的有一定限制,总额也只有3800亿元,仅相当于恒生指数5天左右的成交量,但毕竟是开了道口子,为本来只能投资于A股的国内资金多提供了一种选择。应该说,这一政策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但彼时恰逢A股走牛,港股方面还未引起市场太多注意。真正的改变是在A股“疯牛”结束之后,深港通开通的同时,取消了港股通南下资金总额的限制。自此之后,直到目前,期间市场虽也有过调整,但港股的成交量却开始明显攀升,南下资金总额也累积达到4500亿,早已超过了之前沪港通时的总额度。而令人感慨的是,现时吸引资金南下的最大理由,依然是当初我们为之心动的港股的“便宜”估值。

  面对着这个似曾相识的理由,感受着这个陪伴我已达十年之久的港股市场,我不禁有一种沧桑轮回之感。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貌似又重归起点,但这十年间在港股市场里的起伏历练,却还是让我获得了宝贵的收获,使我在面对港股乃至海外市场时,无论是在大势研判,还是在个股的把握上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而这期间,市场又何曾停止过动荡起伏。

  “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了,天晴了,天晴别忘带草帽”,就如这歌词唱的一般,我们无法控制市场的变化,就像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一样。盛宴还是陷阱,边缘化抑或A股化,更是不同时期的市场在不同人心中的映射。而我们每天应该做的,就是重复我们的日常功课,熟悉公司基本面,留意周边市场的动态,甄选相对“便宜”的投资标的,小心防备上市公司造假。在市场低迷时,撒下希望的种子,在市场欣欣向荣时,分享收获的喜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