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跨年行情启动 新兴产业是最大风口

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经理 王小松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美联储12月17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美联储表示,此次加息之后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实际利率路径将取决于经济前景和数据。全球市场在此之前已有充分预期。市场的共识是这次加息标志着美国超宽松货币时期的结束,但分歧在于2016年加息的节奏与路径。主流卖方分析师判断,美国步入加息周期,但美联储下一次加息的窗口至少要等到2016年3月。短期利空出尽为春季行情打下基础,近期有望开启跨年度春季行情。

  结构性慢牛行情可期

  展望2016年,笔者认为上半年有望迎来新兴产业引领的结构性慢牛行情。首先,市场流动性宽裕,场外资金流向股市的趋势仍将延续。海通证券测算,2016年新增入市资金约5.5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和私人银行配置资金2万亿元、保险社保和养老金入市资金6300亿元、储蓄搬家2.7万亿元、海外资金1700亿元。同时,2016年的资金需求约为2.2万亿元。总体看,2016年资金净流入约3.3万亿元。

  从微观层面可以注意到资金流入股市的迹象。曾经投资在传统无风险高收益产品——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需要重新寻找投资出路,大量闲置资金面临“资产配置荒”难题。过去一年,囤积在银行理财资金池和私人银行的资金,通过FOF、MOM等多种形式进入股票市场。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达到11963只,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68万亿元。2014年底,这个数字仅为4000亿元。当资金维持净流入趋势,市场估值总体有望维持高水位状态。当然,市场会有波动,但整体估值水平较高的情况还会持续,资金可以挖掘到结构性机会。其中,行业发展空间大、景气度高、企业盈利有望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将是市场的主线。

  其次,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但仍然有大量资产没有被证券化。我们注意到,上市公司有强烈的需求推动并购重组,通过收购资产实现转型。另一方面,非上市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在注册制真正放开前,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注入等多种方式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的过程仍会延续,市场会不断涌现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型的新标的。

  在此背景下,笔者判断2016年将是一个结构性机会大于趋势性机会的慢牛市场。但相比2015年,明年市场波动会加大,市场风险因素增加。具体而言,2016年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为美联储加息幅度超预期、人民币贬值以及债务风险爆发。

  新兴产业是最大风口

  笔者认为2016年市场机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新兴产业领域,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材料,涵盖的主题或者行业有“互联网+”、碳纤维、云计算、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等。二是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型或者拓展的企业,如汽车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后市场拓展等。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行业转型的标的,选择个股时的共同标准是行业处于高景气阶段、市场空间广阔、未来会有颠覆性的需求爆发。当然,不同细分行业的新兴行业选择标的各不相同。

  从主题投资的角度看,笔者认为,现在的养老产业主题,类似于几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主题,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短期很难看到业绩释放,估值有点贵,但过去几年中,每年都会有一波机会,行业中不断涌现新模式的公司,板块强势股的底部不断抬升。

  除了养老产业外,属于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范畴的主题如人工智能、碳纤维、车联网等均属于行业发展前景美好,但当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还没有进入稳定的成长期。因此,二级市场选择标的时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和未来的成长性,而不是企业短期的财务表现。

  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同样属于新兴产业,但这些行业已逐步进入成长期,选择标的标准会有不同,更侧重于业绩增长方面。例如,近期新能源汽车板块涨幅最大的是上游锂资源相关标的,因为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盈利预期大幅上调。

  市场关注的热点“互联网+”,尽管上半年已被资金热炒过,但是未来仍然要重视垂直行业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各行业一定会涌现出新的龙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项基础设施,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趋势,这会重塑行业生态进而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回顾过去4年,市场的主线始终集中在以创业板为代表新兴产业。不同的是,每年的热点主题并不相同。展望2016年,笔者认为,VR(虚拟现实)、精准医疗、养老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依然是市场最大风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