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博时基金:医药业绩增长具有持续性

东方财富网

  中国老龄化趋势明显。进入2020年,中国12%的人口在65岁以上。人的一生中,老年阶段的医疗保健费用占比较大。与此相随,中国史无前例的医疗改革将惠及农村8亿人口。医药股具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权胜做客证券时报财苑社区,就此回答网友提问。

  业绩增长具有持续性

  网友:“喝酒吃药”最近总是市场热点,近几个月食品饮料和医药股表现亮丽,但同时估值不再便宜,整体市盈率普遍升高。目前时点下,相关个股是否有上涨空间?“喝酒吃药”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李权胜:从持续性来讲,我们认为医药比白酒更好;短期由于两个板块受资金关注上涨过快,预期未来会有一定调整压力。但医药股如果经历一定幅度下跌后,由于业绩仍能持续增长,未来仍然可以择机配置。

  网友:药品降价是未来的趋势,这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哪些影响?

  李权胜:药品降价不是今年才有的,已经持续了很久,但经历了这么多年发展,相关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仍在增长。这说明药品降价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负面影响不大,原因包括公司销售费用下降、市场份额提升等等。判断医药企业投资是否减值还是要看它的产品梯队及长远发展前景。

  医药估值合理

  网友:医药股上半年明显跑赢大盘,但是个股表现参差不齐。请问,前期强势股是否存在补跌可能?哪些滞涨的医药股存在补涨机会?

  李权胜:前期涨得多的医药股中有些因为中报业绩不能达到市场预期,或者因为股本小、炒作概念,这些公司会有较大幅度调整;中报业绩优秀、未来增长预期仍然较好的企业中短期也可能会跟随板块有一定调整,但调整之后仍有投资价值。短期能够补涨的公司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绝对估值低但业绩不错的企业,前期涨幅较小但市值不高的企业,产品之前处于低迷期导致股价超跌但未来有望业绩改善的企业。

  网友:医药股整体市盈率为32.12倍,而沪深300成分股整体市盈率为10.16倍,医药股市盈率相当于沪深300成分股市盈率的3.16倍,创出近十年的新高。医药黄金期是否仍然值得期待?

  李权胜:单纯从所谓相对估值角度来说,市场都觉得医药板块高估过多,但需要辩证去看,医药股整体超过30倍的市盈率,包括很多高PE的小公司和微利企业。如果把主流白马公司统计一下,PE应该在25倍以下,同时大盘的低PE是建立在银行股8倍以下低估值基础上的,但我们认为银行股未来盈利可能受坏账影响较大。

  中成药、营养补品等细分市场

  发展潜力大

  网友:近几年冬虫夏草炒作火热,价格也高,A股也有相关概念公司,对此怎么看?

  李权胜:“炒作”这个词语已经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前景,虫草因为资源限制和需求增加,近些年价格上涨过快过多;但这个行业近似奢侈消费行业,始终是小众市场,这种市场可以出暴利企业,但很难出大型的伟大企业。

  网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需求已不仅限于吃药治病,还很关注保健。近年有不少医药公司以及酒类公司的产品向保健品靠拢,请问对此类公司的前景怎么看?

  李权胜:对于有品牌的中成药公司,偏向保健品领域发展确实是很好的方向,而且“食疗同源”是很好的养生理念,我看好上述公司的发展,但营销和渠道方面他们需要去学习和更新。

  网友:保健品行业有何种投资机会?

  李权胜:保健品市场容量很大,但产品和企业监管不足,所以存在鱼目混珠现象,存在较大的诚信危机,我们看好品牌中成药和营养补充产品等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

  关注医药细分行业

  网友:医药行业里细分很多,请问投资应该关注哪些细分公司?

  李权胜:我们看好的细分子行业,比如品牌中成药,尤其是老字号、化学药专科用药、医疗市场、医疗器械等。

  网友:最近曝出一男子喝止咳糖浆上瘾,还有之前的毒胶囊等,现在医药频繁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李权胜:曝出质量问题,政府和企业才能更加重视,往后看,其实应该说对行业未来发展是利好。

  网友:如何看待医药消费类公司,未来中国这类公司能否做大,关键点在哪里?

  李权胜:关键点在于怎样用好品牌,要考虑到品牌本身的延伸能力,要提升在消费品领域营销渠道的能力等。

  网友:在医药股中,怎样避免遇上类似“毒胶囊事件”的“黑天鹅”股,哪些公司会比较安全?

  李权胜:在食品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很难避免,但现在问题集中爆发,未来监管和企业自身都会更加重视,相信质量会有提升。如果要更踏实去选相应公司,个人建议还是选大品牌、老品牌、大公司。

  网友:对生物医药行业中的血液制品公司前景如何看?

  李权胜: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瓶颈在于浆站,需求是很旺盛的。

  网友:医药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个人投资有何难度,机构有哪些优势?

  李权胜:机构的优势在于基本面研究方面,对医药细分子行业、具体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销售、未来发展前景等会深入研究,同时机构在市场上也可以根据行业及公司历史估值情况来考虑买卖时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