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均管理规模超负荷 银行资管揽才补短板

汪莹中国基金报

  两个多月前落地的资管新规,要求银行资管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精耕细作的“真资管”经营模式转型。同时,据报告显示,银行资管在部门结构、岗位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人均资管规模过大

  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银行资管行业的人均管理规模为60.56亿,其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人均资管规模分别超过450亿和140亿。国有行及股份行等全国性银行以全市场不到30%的总人数,管理着整个银行理财市场70%的市场份额,银行资管行业的从业人员处于超负荷管理状态。

  “股份制银行的资管部门一般也就几十人,多的能有几百人,但都是万亿以上的规模。”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表示。

  普益标准研究员涂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均管理规模过大意味着银行可能只擅长单一或较少领域的资产配置(如债券类),在其他领域无法投入更多资源,造成投资风格与策略单一,风险集中度高;同时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不能提供及时的配套支持,增大运营与转型难度,也不利于银行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

  未来在资管新规的监管下,净值化产品将转型为“持有+交易”模式,这需要银行配置投研、交易、结算、运营等多方位人才,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据记者了解,眼下银行资管部门面临着产品净值化转型和规模下降的压力,在部门结构调整、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并未投入太多精力。“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现在最要紧的是在过渡期内完成转型,下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整改。”上述资管人士表示。

  人才建设需注重自身适配性

  报告显示,在所调研的银行中,仅不到8%的银行理财业务部门为事业部形式,其余为非事业部制。另外,仅有45.61%的银行设置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其余54.39%的银行将理财业务归到金融市场部、财富管理中心、投行部等大部门进行管理。

  从银行理财业务的岗位设置看,50%以上为前台人员,包括产品、营销等岗位,中后台如资产配置、投研、系统等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银行的中后台人员占比普遍在50%以下。

  在资管新规下,未来银行将独立设立资管子公司。涂敏认为,银行资管子公司设立,意味着独立核算、独立开展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与过去相比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运作,但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获得银行其他部门的同等支持,因此需要扩充支撑资管子公司独立运作的人才队伍,专岗专职,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晋升序列。

  据了解,在子公司的体系搭建上,有银行资管部门已经在进行市场调研,在队伍建设上也开始物色人才。业内不少观点认为,银行资管子公司可以先对标公募基金,直接从基金公司挖人,但基金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激励层面,因此要看银行是否愿意大力投入,给出市场化报酬。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人员的薪酬可能是银行资管部门的大概1.5倍-2倍。

  涂敏表示,从公募基金挖人是快速开展业务的途径之一,但在银行资管与公募基金运营模式差别较大的情况下,银行需要注重人才与自身制度、管理的适配性。“长期以来,投资者保持着对银行风险管理与产品稳健性的信任,因此银行的人才配备应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保持传统优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