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委外基金“一季报”成绩单: 债基收益不如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追踪基金一季报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成立的债券基金,当年报显示有机构持有份额占比在80%以上的基金有220只,其中72只2017年以来的回报率为负,占比33%。并且有77只成立以来的收益为负,占比35%。

  连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采访了十多家公私募委外基金,其中仅少数面临赎回压力。而业绩仍是委外的一大风向标,按照目前的委外收益情况,以及当前趋严的监管环境,到期不续开始出现苗头。

  监管趋严

  4月25日,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专户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确实有部分机构客户提出了赎回申请,不过目前我们公司产品保持正常运作,没有出现异常。”

  另一家华南基金公司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听说有些公司确实在赎回,但量不是很大。”

  不过,在记者调查采访的十多家有委外业务的公募和私募中,大部分都表示,公司暂时还没出现委外赎回,仅个别表示有赎回现象。

  一家管理着近10亿银行委外权益投资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跟银行进行了沟通,他们主要是清理一些不合规的委外,主要是一些通过嵌套加高杠杆,以及投地产等非标业务的,我们的业务比较透明规范,目前委外赎回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一家公募人士表示,“4月10日刚出6号文指导意见时,我们曾及时与银行、债市联系较紧的卖方交流,彼时反馈是银行、债市人员对此重视程度不高;但再过两天,待银监会文件频频传出,再沟通时,市场,尤其债市首先开始重视程度上升;现在,银行对此重视程度也有所上升。”

  据其介绍,“一些地方银监局已经开始进行现场检查工作,且表示重视程度较以往都更严。”

  最新消息是,近期银监会已安排3个省份的银监局对共计5家城商行的委外情况进行摸底。

  据悉,目前银监会发的文分两种:一种是银监会的宏观指导意见,另一种是银监办下发的自查文件,二者均不是最终出台的细则,目前仍是自查阶段。

  “自查期限贯穿整个二季度,但银监局现在就开始进行检查工作,表明自查工作进度较快。不少银行此前抱有侥幸心理,最多只是新增业务略有收敛,目前其对金融监管的重视程度还在提升当中。不过,在检查结果及监管细则出台靴子落地之前,料银行不会掉以轻心,同时市场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上述基金人士表示。

  不过,对此,业内并不太悲观,一家大基金公司的人士也向记者表示:“银行去杠杆、货币政策收紧是二季度债市的主要压制,银行委外资产收缩显示去杠杆初步启动,国内债市或持续承压,但考虑目前债券收益率水平,其调整幅度或有限。”

  一季度成绩单

  一位华南私募人士告诉记者:“我们从2015年管理银行委外基金,目前规模近10亿。我们近期减仓不多,我们买的标的是一些行业的龙头,以及成长性较好、有业绩落地的股票,没有跟风去买概念股,所以委外赎回对我们产品的影响不大。近期我们投资风格没有太大变化。”

  另一家受托委外资金做权益投资的私募总监也表示:“我们一贯坚持的是自下而上的策略,选择我们经过深度调研的股票。”

  那么,银行对什么样的委外业绩表示满意呢?

  上述华南私募人士表示:“每年银行会调整一些委外投资机构的名单,根据业绩调整委外的规模。委外要求不高,年收益8%-10%就会满意了。他们也会根据其他机构的表现来定,如果其他做的好,你做的不好那给的钱就会少些。”

  他表示,8%-10%的收益对于权益投资类的委外基金来说,并不算很高的要求。“今年以来我们旗下产品平均收益已经有五六个点了。”

  一些基金面临着赎回或不能续约的命运。一家大型私募机构人士则告诉记者,“我们委外去年接了五六亿,主要是量化投资,因为期货不活跃,所以收益不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大约去年的收益是3%-5%。因为业绩做得不好,没办法收提成。只能拿到固定管理费,但这些管理费对私募来说根本无法覆盖成本。我们达不到收益,不会要我们填补这部分差距。”

  他表示,“委外一般是试用一年,到期好的就续约,不好就无法续约了。提成一般是超过某个点就按二八提成。”

  “有的机构对委外要求高,有各种限制,比如权益类投资要有15%-20%的收益,回撤控制在3%,有些要求苛刻,我们也会主动放弃。有的银行充分调研后信任你,不规定收益,让你自由根据市场情况操作。”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除了权益类投资之外,委外在债基等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才是大头。不过债基的表现不如预期。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去年成立的债券基金,2016年报显示有机构持有份额占比在80%以上的基金有220只,其中72只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负,占比33%。并且有77只成立以来的收益为负,占比35%。

  而对债市,银行的普遍收益目标在4%以上。然而,在去年成立的220只债基中,自成立以来能达到4%以上收益的仅有14只。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