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8年春季报告》发布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2月27日,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8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8年春季报告”,同时发布经济参考报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百位经济学家“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的结果。

  报告认为,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筑底企稳的态势持续巩固。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进出口增速的快速反弹是今年经济取得较快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增长企稳的同时,自2015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有可能削弱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也日趋明显: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失衡。表现为国企投资占比持续上升、民间投资占比持续下降;制造业投资占比持续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不断上升以及房地产投资占比维持高位等。其次,工业生产的企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的扩张,而竞争性领域的私营企业其投资和利润增幅却相对平缓。第三,信贷资源投向结构“脱实向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与过去数年各级政府在处理所有制关系时更倾向于保障国有企业利益的取向息息相关。其结果,一方面是得到金融部门支持的国企资产和负债迅猛扩张,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则导致金融和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杠杆率急剧攀升,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陡增。

  展望未来,金融与非金融部门降杠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今后三年内中央政府各项宏观政策的核心内容。而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这势必造成国有投资增速下降,动摇当前稳增长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民间投资增长难以快速反弹的背景下,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可能尤为明显。而随着经济减速,除非各级政府调整对经济增长目标的预期,改变“保增长”的提法,否则,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扩张的需求、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金融部门对国有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偏好,很可能进一步持续。由此,信贷资源“脱实向虚”,金融与非金融国企的两大金融风险点也就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此,要破解“保增长”与“降杠杆”、防控金融风险之间的两难困境,必须要改变近几年来为稳增长而形成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于国企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局面,转向困扰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因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进一步有效激发民间投资的增长,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亦应注意采取适当措施激励民间投资的扩张。从长期来看,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提高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行业间的配置效率,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稳定经济增长,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建议包括:

  1.稳增长,根本上需要有效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投资效率的提高。在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尚未转换之际,应高度重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对稳增长的压力。因此,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要从调整信贷资源结构入手,使扩大的信贷资源充分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扩张的需要。

  2.在降低非金融国企负债率的同时,应当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形成地方政府(国企)的预算硬约束,从制度上杜绝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通过建立地方财政收支激励相容机制,确立事权和财力相一致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发行制度,解决地方财政预算软约束问题从而消除其扩大负债的能力。

  3.必须转变以保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政府应当逐渐调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职能设定,逐步转向公共服务型与公共管理型的政府,让市场做市场的事,让政府做政府的事。

  4.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须提振民营企业家对国内经济的信心。而提振信心的根本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改善国内经济体制环境,健全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产权,以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