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云商2012年营收983.57亿 电商业务增幅157.9%

李巍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苏宁云商(002024)3月29日发布2012年度报告,这是苏宁首次以苏宁云商名发布公告。截至2012年末,苏宁云商在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日本市场共拥有连锁店1705家。在国内零售业增速放缓、宏观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公司营业收入平稳增长,达到983.5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6.76亿元。   

  备受关注的苏宁电子商务业务继续保持领先行业的增速,全年主营销售收入167.16亿元(含虚拟产品15亿元),增幅达到157.9%。   

  宏观环境严峻   苏宁业绩跑赢行业   

  2012年,国内经济转型发展面临复杂形势,零售行业增速放缓,加之受家电政策退出影响,家电行业增长规模出现阶段性的下滑。中怡康数据显示,2012年整体家电市场零售总额为11596亿元,同比下降4.83%。   

  在行业增长疲软、消费市场受挫的宏观形势下,苏宁经营业绩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加快转型,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超电器化经营等,苏宁整体经营业绩稳中求进,市场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2年,苏宁实现营业收入983.57亿元,同比增长4.76%,营业利润30.14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6亿元。线上苏宁易购实现销售收入152.16亿元(含税),同比增长157.9%,商旅、充值、彩票、团购等虚拟产品代售业务规模约15亿元,整体规模稳居行业前三。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苏宁在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日本市场共拥有连锁店1705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连锁店面1664家,香港地区拥有连锁店30家,日本市场拥有连锁店11家。   

     

  加速创新转型   深化虚实互动   

  2012年,苏宁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和超电器化品类经营。实体连锁方面,积极主动调整店面结构,进一步提升店面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一二级市场,推出全新Expo超级店,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提升智能体验;对于消费增速较快的二三级市场,推出地区旗舰店,加强地区人员、团队建设,并在物流、市场资源方面予以重点投入。苏宁易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陆续上线保险、旅游、彩票、团购等品类频道,综合运用开放平台、战略合作、并购等方式,大力拓展产品品类,完成了综合类购物网站布局。同时,推进购物流程、搜索推荐、快捷购物等前端应用的多个优化项目,加速移动客户端应用的全面上线。   

  今年年初,苏宁推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打造线下连锁店面平台和线上电子商务两个平台,以云技术为支撑以开放平台为架构,服务全产业、服务全客群,形成多渠道融合、全品类经营、开放平台服务的业务形态。针对全新的云商模式,苏宁从组织架构进行全面配套,线上线下两大开放平台三大经营事业群,28个事业部,60个大区组成苏宁联合舰队。   

     

  云商转型   全面发力2013   

  2013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践,零售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行业有望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机会。随着传统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整体还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的一年,苏宁将围绕“店商”、“电商”和“零售服务商”三个层面,全面充实苏宁云商模式,进一步助推科技转型。   

  “店商”连锁平台:苏宁将以“旗舰店+超级店+乐购仕门店”的线下互补联动,继续加快实体网络的建设。超级店计划新开或改造约70家,并加快本地生活服务;乐购仕生活广场将计划新开20家门店,加强对广场业态、进口食品、服务的特色化经营;海外市场方面,香港地区计划新开店面4家,日本LAOX公司将在初步完成日本国内连锁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强化自主产品的开发。   

  “电商”易购平台:2013年组建新的电子商务经营总部,进一步丰富拓展在电子商务领域经营的业务种类,力争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需求。依托开放平台建立一整套开放服务的标准和商户管理的规则,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具有品牌化、周期化的促销产品,进行精准营销;深入开发商旅、生活服务、数字服务等业务领域,大幅度提高用户在苏宁易购的活跃率。   

  “零售服务商”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共享,优化购物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梳理大、小件商品物流基地设计标准,做好干线运输与支线短拨能力、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规划,加快物流基地的建设;围绕经营商品的延展,加强售后服务规划,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加快信息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金融等领域的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IT研发和运营的融合。    

  据了解,苏宁云商将围绕“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全新商业模式启动大规模人才招聘,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充实云商团队,全面保障苏宁云商模式的落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