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厦钨新能发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刘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交所网站8月4日消息,厦钨新能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拟募资15亿元,用于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厦钨新能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钴酸锂、镍钴锰三元材料等。厦钨新能表示,现有生产能力难以满足未来3-5年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次扩产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公司产能。

  明星客户云集

  厦钨新能的前身是厦门钨业下属电池材料事业部,自2004年开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并于2016年12月新设公司独立运行,成为厦门钨业下属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子公司。厦钨新能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钴酸锂、NCM三元材料等。

  钴酸锂、NCM三元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最终应用于3C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装置等领域。

  借助多年来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厦钨新能拓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锂电池客户。在3C锂电池领域,公司与ATL、三星SDI、村田、LGC、欣旺达、珠海冠宇及比亚迪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中高端3C电子产品;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公司与松下、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及国轩高科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次发行前,厦门钨业持有厦钨新能61.29%股权,为控股股东。福建省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外,天齐锂业、盛屯矿业两家上市公司持有厦钨新能3%的股份。

  资产负债率较高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2.11亿元、70.26亿元、69.78亿元和30.7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8010.61万元、1.5亿元和9534.72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0%、4.73%、3.52%和3.27%。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为221名,占总体员工数的16.72%。公司已获得27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2项,已形成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高电压钴酸锂、高性能NCM三元材料及其前驱体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行业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钴酸锂和三元前驱体共沉淀技术、烧结、掺杂及表面处理技术、高电压单晶材料生产技术等,且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表示,持续的研发费用投入是公司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保障。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67%、85.40%、70.68%和68.97%,处于较高水平。公司表示,由于处于业务快速发展阶段,报告期内自有资金无法满足生产经营规模快速增长的需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借款、关联方借款等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公司表示,随着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资金需求持续增加,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为公司新增债务融资带来一定压力。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合计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28%、93.12%、91.30%和89.56%。公司存在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客户因经营不利或调整供应商范围等,削减对公司的采购量,或出现激烈竞争导致主要客户流失,都将对公司的持续成长和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募集资金提升产能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19年全球钴酸锂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7.9万吨,同比增长17.9%,中国市场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超过80%;预计到2025年全球钴酸锂材料出货量达到9.6万吨,中国市场钴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全球钴酸锂正极材料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市场集中。

  目前,厦钨新能具备了高电压钴酸锂、高性能NCM三元材料的持续研发与大规模量产能力,最近两年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规模与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据了解,目前全球钴酸锂市场前三位生产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集中度较高,且均为中国企业,前三位分别为厦钨新能、杉杉能源和天津巴莫。

  根据招股书,2017年至2019年,公司主要产品钴酸锂和NCM三元材料销量由16017.82吨增加到39502.79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04%。公司表示,未来将加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提升生产效率。公司表示,现有生产能力难以满足未来3-5年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拟将本次募集资金投入到产能增长及研发能力提升上。

  本次公司拟募资15亿元,用于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称,本次扩产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公司产能,进一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将降低公司偏高的负债率,改善财务结构,降低财务负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