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3月以来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活跃

主要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

董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Wind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269家A股公司公布了股份回购进展情况,不乏大手笔积极回购案例,回购股份主要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

  积极回购股份

  大手笔实施回购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以雅戈尔为例,公司近日公告,截至3月13日,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3.5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04%,成交最低价格为6.11元/股,成交最高价格为6.79元/股,已支付资金总额约为22.95亿元(含交易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迅速进行回购。以江苏租赁为例,2月10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截至3月2日,公司实际回购股份约2916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98%,回购最高价格为5.87元/股,最低价格为5.44元/股,回购均价为5.66元/股,使用资金总额1.6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回购方案显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不超过9.06元/股的价格回购公司部分A股股份,回购股份总数不超过2964万股,资金总额不低于1.34亿元,不超过2.69亿元。

  部分公司近期回购价格明显低于预案发布的回购价格上限。以美的集团为例,公司2月份披露回购方案,拟以不超过65元/股的价格,回购不超过8000万股且不低于4000万股公司股份。按最高价计算,美的集团回购最高金额达52亿元。截至3月13日,美的集团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了174.53万股,最高成交价为54.1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50.1元/股,支付资金9173.4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股市剧烈波动是引发上市公司回购的一个重要原因。回购公司股份有助于稳定股价,彰显了上市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回购股份可以起到资本化债务的作用,改善公司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效率。

  盘和林指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也可以起到防止恶意收购的作用。回购部分公司股票,减少流通股份比例,有利于稳定控制权。

  用于股权激励

  从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看,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的案例大幅增加。事实上,近期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持续攀升,需要回购相应的股份用于激励计划。

  以华光股份为例,公司3月14日公告称,拟回购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14.4元/股。本次回购股份将作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回购期限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傅立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发展前景以及当前估值看,A股公司整体比较有吸引力。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实现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凸显。在估值较低的情况下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存在不确定性,相关上市公司提示了风险。以科力尔为例,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通过二级市场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500万元(含)且不超过1000万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35元/股。公司表示,存在因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未能经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等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对象放弃认购等原因,导致已回购股票无法全部授出的风险。

  警惕“忽悠式”回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的数量持续攀升。有的上市公司上一轮回购计划刚完成不久,又推出新的回购方案。以恒力石化为例,公司3月17日晚间公告了回购预案,拟以不超过10亿元且不低于5亿元自有资金,以不超过13元/股的价格回购股份。本次股份回购主要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投资价值的充分认可。本次回购股份拟全部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进一步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

  恒力石化此次推出的回购方案距离上次完成回购不足半年。2018年10月,恒力石化启动第一次股份回购计划,并于2019年11月回购完毕,累计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6%,回购总金额超过12亿元。

  市场人士指出,通常股份回购从披露预案到实施完毕,整个流程对股价都有提振作用。其中,从预案发布到股东大会通过阶段,市场表现强于股东大会通过到完成实施的阶段。特别是一些低估值上市公司作用更明显。

  也有专家指出,有的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后市场表现充分,反而动用真金白银实施回购的动力不足,要警惕“忽悠式”回购。监管机构对发布预案没有真正回购的上市公司进行跟踪并追责,完善资本市场信披体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