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蔬菜大棚撬动当地大产业 双重收益托起脱贫新希望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寨乐镇恒大帮扶援建的蔬菜种植大棚

  纳雍县寨乐镇恒大集团帮扶新建蔬菜大棚的投入使用,成了筑巢引凤的核心“根据地”,外地商客、当地致富带头人、返乡民工纷至沓来;贵州华农集团在董地乡和寨乐镇实施的菌草产业,“一棵草带动一个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纳雍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了“33216”产业发展布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促进区域经济产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调整结构:“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

  冬日暖阳洒落在寨乐镇恒大帮扶新建的蔬菜大棚上,反射出铮亮的光芒,宛如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巨大“白银”,从中蜿蜒流淌的署仲河就好像是串起这些“白银”的纽带,映亮了寨乐。

  走进大棚建设的集中区域,则是另一番景象:大棚排水沟工程、灌溉工程等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部分投入使用的大棚,已种植了草莓、甘蓝、西瓜、白花菜、莴笋等水果和蔬菜。

  走进其中一个大棚,益农专业合作社合伙人之一的田兴平正在指导员工给蔬菜浇水。

  田兴平是当地出了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已有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对于加入合作社,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作为一名党龄30多年的老党员,带领群众致富一直以来是我的心愿。恒大集团帮我们建设了这么多的大棚,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带领大家发展致富。因此,以后我要把所有精力放在这上面,全心全意把这个项目搞好。”

  益农专业合作社由当地种植大户、农机人员、返乡致富带头人等成立,对全镇蔬菜种植大棚进行统一经营。大棚内规划种植蔬菜、草莓、黄金西瓜、金手指葡萄等不同品种的农特产品,保证大棚内“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

  益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正军介绍,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盈利按利益联结贫困户60%、土地流转农户5%、村集体5%、合作社30%的比例进行分红。同时,吸纳当地建档立卡的精准贫困户务工,增加其收入;鼓励所有农户入股参与分红;鼓励村(社区)集体经济入股分红。

  目前,当地部分群众已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这里上班每天最少能挣80元,做得多就挣得多,有时一天可挣120元左右。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日子比以起前强多了。”已在大棚蔬菜基地务工两个多月的贫困户邹巡说,“我丈夫是残疾人,由于视力不好,以前我只能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一家四口主要靠低保金度日。现在在这里务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赚到一家人每月的开支,真是一举两得。”让邹巡高兴的是,她家以后还可以分到大棚蔬菜盈利后的红利,这给她脱贫致富又带来了新希望。

  据悉,恒大集团帮扶的蔬菜种植大棚建设涉及寨乐镇革新、平桥、大寨、新桥、寨乐5个村(社区),项目启动于2017年9月,预计建设蔬菜种植大棚1370个。

  截至目前,蔬菜种植大棚建设已完成1010个并可投入使用,已经确权给贫困户428个,水、电、路等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

  为让该项目早日造福于民,镇政府成立了大棚建设专项工作组,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指导;对合作社的财务进行监督和审核,联系审计单位对合作社的财务进行严格审计;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对大棚各项工作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寨乐镇镇长罗珍玉介绍,从今年开始,寨乐还将打造新型农旅一体化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由传统农业大镇向农旅一体化综合强镇转型发展。

  优化结构:一棵草带动一个产业

  数栋高大的厂房一字排开,不时有大卡车往来穿梭,在其中一个基本建成的厂房里,十多名工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这不是繁华工业园区的场景,而是1月18日记者在董地乡朴德村看到的一幕。

  据悉,贵州华农集团去年将禾本科高效菌草系列(华农2 号、5 号)以及关联产业集成技术引进董地乡,以全产业发展、全利益联结的模式,参与到该乡脱贫攻坚行动。朴德村则是该集团在当地发展金银草种植的核心区。

  华农集团是一家以农业高科技技术体系为支撑,以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培育及产业化运营的民营科技型龙头企业。董地乡华农菌草种植项目是一个以草产业为先导、以高科技为引领、全面拉动循环、持续精准扶贫产业,真正形成“草、畜、菌”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一棵草带动一个产业链,从而带动全乡脱贫致富。”董地乡华龙菌草项目经理张立勇介绍,集团实行“全产业链打造、全利益联结、全要素配套、全流程优化、全过程责任监控”的精准脱贫联结机制。通过带动农户“以草代木”种植食用菌实现自主创业、创收,实现精准脱贫、持续稳定增收。

  在华农菌草的青贮加工厂,十多名工人正将大量菌草分类捆绑,然后搬运在指定的堆放位置。张立勇介绍,这些菌草就是在朴德村种植收割的第一批,菌草可做成板材、菌包,还可以作为牛饲料等。而正在工作的村民都是周边群众,每天都有100人在项目内的多个厂房、食用菌基地、草场等工作。

  正在搬运菌草的朴德村贫困户王先乐呵呵地说:“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而且和外面的大工厂一样,天天有班上。”成功就业后,王先还把在外地务工的妻子喊回家,打算以种植菌草为突破口实现脱贫。

  “在外出务工之前,我家也种包谷、洋芋等传统农作物,但由于土地贫瘠,每年都入不敷出。现在土地流转后,不仅可以拿到流转费,还有稳定的收入。”王先说。

  据介绍,该项目已在朴德村建立3000亩以上的华农菌草种植及加工基地,预计年产华农菌草8万吨。下一步,还将建成年产20万吨以上饲料加工基地,包括颗粒饲料、青贮饲料、草粉等;建成2000头以上优质肉牛养殖(精准帮扶贫困农户代育)基地, 250亩“以草代木”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届时,预计解决当地群众1000人以上就业。

  “集团将坚定不移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组织、技术、研发、运营机制,与董地乡人民一道,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做出应有贡献。”张立勇说。

  融合发展:给大地写上“活力”二字

  纳雍县规划“33216”产业发展布局以来,围绕土鸡、生猪、食用菌、蔬菜等脱贫主导产业,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一县一产业”,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生态土鸡、糯谷猪等产业风声水起,为该县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活力。

  在寨乐镇戈落社区艳山坡土鸡育雏(半育成)场及生态放养场,住在一栋栋漂亮鸡舍、喝着山泉水的1万多羽土鸡长势良好。据饲养员介绍,这已是该场第二批饲养的土鸡,第一批土鸡的收益已有部分贫困户从中受益,共分到了2万余元的红利。

  寨乐镇相关负责说,这样的育雏场该镇有两个,养殖场采取“公司+代养人十贫困户”运行管理模式,由纳雍源生牧业有限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公司化的经营模式,选定代养人,代养人向公司交纳诚信保证金(政府按银行同期利率贴息)并承担土地流转费用。由公司委托代养人进行育雏(半育成)和生态放养,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屠宰、统一销售,最终实现利益分红。

  据了解,该养殖场只是纳雍县生态土鸡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纳雍源生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现已建成生态土鸡放养场88个,专业合作社26个,计划建成1500个生态放养场、200个专业合作社。

  目前,该县已在化作乡建立存栏12套种鸡原种场,年生产鸡苗1200万羽,现正配套建设产品检测中心和疫病实验室、1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年产30万吨生态饲料厂、年屠宰3000万只屠宰场、深加工厂、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百凤亭连锁餐饮店、各大中城市销售网络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