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跨年行情拉开序幕 券商看好三条主线

胡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经历持续震荡后,11月首周A股迎来“开门红”,三大指数周线集体飘红。在多家券商分析师看来,随着我国经济修复态势延续、A股上市公司盈利持续好转,叠加2020年美国大选“靴子”落地,A股有望演绎较为明显的跨年行情。

  配置方面,分析师建议继续聚焦顺周期和低估值板块,如金融、地产、化工等,此外可选消费以及科技主线亦值得积极布局。

  行情抬升底气足

  回顾上周(11月2日至11月6日)行情,A股市场11月迎来“开门红”: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全周分别累计上涨2.72%、4.55%,均创下8月以来最大周涨幅;创业板指全周累计上涨2.91%。

  北向资金方面,Wind数据显示,上周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14.16亿元,创下近5个月来单周净买入规模新高,钢铁、石化、石油、券商、银行、有色金属等顺周期板块备受看好,资金加仓明显。

  进入10月后,A股市场持续震荡,指数数次冲高但均未能突破前期高点,市场赚钱效应有所降温,市场成交量也较此前高峰期明显回落。在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看来,本轮行情远未走完。“微观流动性依然宽松,三季报显示A股盈利正在稳步回升;目前市场情绪指标距离高点还有较大空间。A股业绩持续改善,基本面向好将继续支撑市场行情走高。”

  在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显顺看来,国内经济修复向纵深推进,上市公司盈利改善;外部风险已基本落地,市场风险偏好将从底部向上抬升。下一阶段,盈利改善超预期与盈利景气的持续性将成为投资策略的重心。

  酝酿跨年行情

  梳理发现,对于A股后市行情,不少券商认为即将出现超预期的跨年行情。

  国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认为,在外部不确定性消化、内部政策预期升温背景下,继续看好当前至明年一季度的跨年行情,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

  在张启尧看来,首先是2020年美国大选这一海外最大不确定因素“靴子”落地,至少短期对资本市场情绪影响偏正面。其次,美欧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全球宽松有望维持甚至强化,且全球市场很难再现今年3月的“崩盘式”暴跌;随着海外不确定因素消化,市场风险偏好修复,带动外资加速回流;就国内而言,至少到明年一季度,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中长期央行货币政策基调大概率维持中性偏松。与此同时,到明年3月前,政策预期升温叠加业绩空窗期将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同样看好A股跨年行情。在他看来,2020年美国大选“靴子”落地,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短中期利好;在全球经济逐渐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回升助力经济继续回升,A股企业盈利也处在加速上行过程中。“A股有望突破前期高点,迎来一轮明显的跨年行情。”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指出,前期市场两大压制因素(美国大选、国内市场流动性担忧)如期消除,基本面持续恢复进一步提高市场支撑力,同时未来3个月进入重大政策和外部扰动空窗期,预计观望资金将沿着基本面景气轮动的路径逐渐入场,继续推动基本面驱动的中期慢涨。

  关注三大主线

  秦培景建议,配置上继续聚焦顺周期和低估值板块,包括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弱美元的有色金属和化工,还有受益于国内消费修复的酒店、白酒、家电、汽车、家居等,低估值板块主要包括保险和银行。“十四五”主题方面,重点关注外部安全(军工)、内部安全(安防、信息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和绿色低碳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

  张夏认为,经济回升使得更多的顺周期行业出现较为明显的投资机会,出口链和地产后周期叠加,建议关注家电、轻工、汽车零部件;大宗商品类如有色、化工、煤炭等均有较大机会。

  陈显顺建议把握三条主线:一是创新周期驱动的盈利景气板块,推荐新能源与电子;二是可选消费板块,推荐酒店、汽车、家居、纺服、旅游、家电、游戏;三是未来有望受益于全球复苏的出口链条,如机械、交运、基化、石化、银行等。

  部分券商目前已提前布局2021年投资。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建议,沿着经济复苏主线寻找2021年的投资主逻辑链条: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有望出台刺激计划,建议关注出口链条机会,如化工、家电、轻工、汽车、纺织服装等;二是经济正在逐步转向全面补库存,建议关注类似金融、航空、演艺、酒店、医疗服务等“疫情受损”领域;中长期看,科技与消费仍是主线,半导体、软件设计、高端设备等行业景气确定性较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