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入摩”两年 外资超配A股意愿渐强

李惠敏 林荣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年6月,A股“入摩”正式生效,至今已满两年。从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6月17日,北向资金净流入超6000亿元,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中国平安等9只个股被买入超百亿元,9只个股在这期间的平均涨幅达48.87%。与此同时,MSCI主题指数基金表现亮眼,最高收益达83.70%。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相对优势凸显,超配A股仍是全球投资者不错的选择。

  超6000亿元北向资金流入

  A股入摩以来,北向资金流入A股显著加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0850.94亿元,较2018年5月30日增加了6116.33亿元。个股方面,以区间成交均价估损,截至2020年6月16日,北向资金2018年5月31日以来对9只股票增持超过百亿元。其中,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中国平安位列前三名,增持金额分别高达256.36亿元、253.16亿元、202.59亿元;北向资金对招商银行、贵州茅台、药明康德、平安银行的增持金额均超150亿元;北向资金对万科A、爱尔眼科的增持金额也都超过100亿元。

  从市场表现看,上述9只个股在此期间的平均涨幅达48.87%。其中,涨幅最高的是爱尔眼科,涨幅为139.34%;其次是贵州茅台,涨幅为99.06%。除上述9只个股外,仍有156只个股在此期间被北向资金增持超过10亿元。

  从北向资金的最新持有市值看,截至6月16日,北向资金对26只个股的持有市值超百亿元,其中有13只个股的持有市值超过200亿元。北向资金持股市值最高的是贵州茅台,达1494.09亿元;其次是美的集团,持有市值达710.71亿元;北向资金对中国平安、格力电器、恒瑞医药、五粮液的持有市值也都超过500亿元。

  部分MSCI主题指数基金也表现不错。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57只(A\C份额分开计算)的MSCI主题指数基金自成立以来均获正收益。其中,成立于2018年11月22日的中金MSCI中国A股质量A,份额净值增长率达83.70%;其次是成立于2019年1月17日的前海开源MSCI中国A股消费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57.84%;成立于2018年底的富国MSCI中国A股国际通增强,份额净值增长率也达42.52%。

  外资流入速度有望加快

  外资的持续流入,也令北向资金对A股的影响与日俱增。兴业证券研报指出,5月陆股通成交额1.19万亿元,占全部A股当月成交额的5.4%,创历史最高水平。博时中证500ETF基金经理万琼表示,从绝对收益角度看,国内经济逐渐恢复至常态水平,“中国资产”的相对优势凸显,外资流入速度有望加快。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若未来A股纳入MSCI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0%,则A股在MSCI全球市场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里的比重将达到1.2%和9.4%,总增量资金约1.73万亿元;若100%纳入,则A股在MSCI全球市场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里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2.4%和17.2%,总增量资金约3.2万亿元。

  与此同时,未来全球主动型共同基金也会继续增加A股配置。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当前随着A股逐步纳入MSCI,海外共同基金持有A股的比例目前仅为1.7%,仍远小于A股在MSCI全球和新兴市场的加权配置比重。中信证券在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中预判,外资受国内经济恢复快、估值吸引力强、人民币缓慢升值的影响,主动配置A股的意愿增强。

  挖掘优质龙头

  站在当下,外资如何把握A股投资机会?挖掘具备吸引力尤其是短期超卖的优质龙头,趁机低吸是一个重要策略。

  霸菱中国股票投资经理姜征昊表示,对投资的多数中国企业长期看法维持不变,会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机会趁低吸纳,增持具有吸引力、由于负面市场情绪而被超卖的公司。同时,其继续看好科技行业,尤其是5G新基建相关产业,以上领域长期有望持续增长。此外,投资精选医疗保健、电子商务、在线游戏和外卖服务公司等估值具有吸引力、有望受惠政府刺激政策(尤其是基建方面)的投资良机。整体而言,看好中国企业的长线投资前景,关注受惠于持续的结构性改革、生产力创新及消费升级趋势,具有可持续增长前景的投资机会。

  富达国际中国区股票投资主管、基金经理周文群表示,展望2020年下半年,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吸引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势头不减,基建投资和消费升级有望引领经济反弹。另外,科技创新仍是重要增长点,“强者恒强”的格局也愈加凸显。就板块而言,各行各业集中度加速提升,龙头优势明显,较看好建材、酒店、餐饮以及服务行业。鉴于疫情期间加速了线上渗透率的提升,电商、物流和教育板块将由此受益,此外,持续看好消费升级以及消费回流相关板块和抗通胀资产,短期内建议规避出口型企业,长期挖掘有机会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标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