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股接连“破发” “炒新”风气渐弱 改革成效初显 新股生态有变

周璐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申购新股之前一定要看公司的基本情况,再定是否参与申购,新股中签必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北方某大型券商客户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道。

  近期A股新股“破发”现象逐渐增多。机构人士认为,“破发”一定程度意味着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新股生态已经发生变化,盲目“炒新”逐步改善,市场投资趋于理性。

  近期新股“难赚钱”

  A股市场历来有“炒新”的习惯,不论新股质量好坏,动辄十几个涨停,甚至几十个涨停,“打新必赚、炒新必赚”成为一种现象。

  近期,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A股市场新股接连出现“破发”现象。继11月6日科创板新股久日新材、昊海生科双双“破发”之后,科创板新股容百科技、杰普特、天准科技相继加入“破发”的行列,11月11日,主板新股渝农商行也加入到“破发”的行列。11月27日,浙商银行收盘“破发”。

  整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9年共有174只股票在A股(包含科创板)成功上市。截至11月27日收盘,共有14只股票股价低于发行价,其中,逾四成(6只)是近30天内上市的新股。

  值得注意的是,于11月28日启动申购的邮储银行引入了“绿鞋”机制,作为后市价格稳定的有效支撑手段,这是近期发行的银行股所没有的。

  久友资本董事长李阳认为,主板新股首次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23倍,在该限制的影响下,主板上市的股票不太容易“破发”,目前主板的“破发”现象还不普遍,而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较高,会有一定比率出现“破发”现象。另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科创板更富包容性的发行上市条件、更加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灵活高效的交易制度等创新,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撬动资本市场生态优化。

  市场投资趋于理性

  不少机构人士表示,新股“破发”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比较正常的现象,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说明了近年来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

  “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以说是放松管制的过程,是培育市场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是将市场还给市场的过程。”中信建投证券资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陈友新表示,“在从整个新股发行历史来看,在市场化改革的不同的阶段,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表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已驶入‘快车道’,而在这个时间点,无论是主板还是科创板,新股‘破发’属于市场化改革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平常心来对待‘破发’现象。”

  李阳表示,新股“破发”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本市场改革成效初现,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得到优化,是资本市场成长和成熟的表现,“实际上,新股‘破发’也意味着市场供需之间更早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陈友新表示,首先,不能照搬成熟市场的做法,要根据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制定适合自己的市场化政策;其次,市场化过程是一个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要积极培育市场各方的能力;最后,应坚持询价机制。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提高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一要靠制度,目前来看科创板注册制及其信息披露制度、交易制度等配套制度市场化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高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注册制可能扩展到其他板块;二要靠市场结构改变,机构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比较理性,往往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这些投资者比重的扩大有利于提高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三是靠投资者教育,建立投资者诚信文化,同时加大违法违规处理力度。

  “打新必赚”或成历史

  在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生态逐步得到优化的当下,价值回归是不可动摇的大趋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应当成为投资者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望市场化改革的未来走向,陈友新表示,目前应该继续按照正常节奏去推动IPO的改革,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无论新股股价是涨是跌,最终均将会回归其本身的基本面。届时,市场各个主体更加归位尽责,市场买方和卖方的博弈更加充分,市场估值定价能力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活动也会更加理性。

  “以前投资标的稀缺,加上市场估值不合理,导致‘炒新’氛围较重,上市企业市盈率偏高,新股发行定价确实存在一定的偏高现象。”潘向东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更加完善,价格发现功能凸显,投资者应该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回归理性,促使新股定价逐渐合理。”

  陈友新还认为,投资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活动,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找到好的标的并实现好的收益,提前做好功课相当重要。尤其是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盲目“打新”存在空手而归的可能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