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遍地开花 便利店在中国大城市迎来黄金时代

王营 晏思思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便利店赚的是小钱,用行业人士的话说是‘弯腰捡钢镚的幸福’,但它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在全时集团COO杨波看来,随着消费人群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便利店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2017年底,北京市商务委等四部门印发《进一步优化连锁便利店发展环境的工作方案》,针对便利店存在的店铺选址难、运营成本高、行政许可周期较长、搭载服务种类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计划到2020年,北京市连锁便利店数量将达到3000家左右,其中中心城区达到2000家以上,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24小时便利店占比达到50%以上。

  在实体商业普遍艰难求生背景之下,便利店竟成为零售业一匹黑马。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行业销售总额达1334亿元,较上年增长13%。2017年,便利店行业创造了1900亿销售额,增速23%,有超过10万家门店,开店数及销售额实现了双增长。

  曾就职7-11,在便利店领域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全时集团COO杨波感慨,“以前,便利店并不受关注,这一两年明显感觉关注度提升。本质上讲,便利店赚的是小钱,用行业人士的话说就是‘弯腰捡钢镚的幸福’,但它解决的是民生问题,符合时代发展。”在杨波看来,随着消费人群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便利店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反周期

  便利店诞生于美国,成功于日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诞生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是超市发展相对成熟后,从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符合中产对品质要求高、购物目的性强、时间成本高等需求。

  线下零售发展路径是从百货到超市再到便利店。百货特点是全品类多业态、位于商圈和市中心以及面积大、坪效低;超市的特点是品类较全、离居民区较远、面积较大、坪效较低;而便利店的特点是精简SKU、极致便利、小型化和高毛利。从业态上讲,便利店的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部分消费者因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于是人们需要一种便利的小超市填补空白。

  然而有趣的是,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变化,曾经主流业态正在衰退,因填补空白而存在的非主流业态却走出一道反周期行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连锁百强榜显示,2017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到2.2万亿,同比增长8.0%。百强便利店企业2017年销售增长率达到16.9%,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此外,从各业态单店销售增长情况看,平均增长率较高的也是便利店门店,增长率为6.0%。

  与此同时,2017年百强零售企业的门店构成也发生新变化:百货店、购物中心开店数量明显减少,小型门店数量增长较快,达到7.7%。2017年,百强企业新增门店9197个,小型门店约占新增门店总数八成。大型超市和超市门店数量仅分别增长3.7%和1.0%。另外,社区超市、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单店平均销售增长分别为3.8%、4.5%和3.4%,大型综合超市单店平均销售出现下降,为-2.3%。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端发生变化,即主力的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年轻人要求购物快、便捷、产品精致化和高端化,大卖场与年轻人的需求不匹配。大卖场目前更多是做推广和促销,主要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甚至判断,受电商竞争、成本上升及经营利润下降等各因素影响,商超业态的领导地位走向衰退,而且下滑通道还将较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知名代表性商超已经开始走向闭店通道。最近几年,沃尔玛在华每年都有门店关闭。2012年,沃尔玛中国区关闭5家门店;2013年,关了15家;2014年,关了16家;2015年,关了1家;2016年,关了13家,2017年闭店数量上升到24家。2018年,关店数量还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家乐福在中国内地共新开3家店,与2016年的6家相比减少3家。2017年新开的门店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成都。2017年,家乐福共关店6家,对比2016年的5家增加了1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