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0年以来同业业务首次收缩 强监管促同业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年来,同业业务成为城商行、农商行甚至部分股份制银行扩张资产的“利器”,同时衍生出高杠杆、脱实向虚等风险。但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同业业务已出现拐点。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银监会还表示,要继续压缩同业投资。那么,在压缩同业的过程中,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如何进一步压缩?

  作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同业业务本身并没有错。但在业务发展中,同业业务却成为部分中小银行扩张的重要工具,还衍生了高杠杆、资金空转等问题。银监会披露,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强监管将使同业业务回归本源。

  一路狂飙的同业业务终于放慢了脚步。

  银监会披露,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在2017年持续压缩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的基础上,银监会表明在2018年工作重点中仍将继续严查违规开展同业业务,包括违规突破监管比例规定或期限控制开展同业业务、未穿透计提资本及拨备、违规充当他行资金管理“通道”等多种形式违规行为。

  “作为商业银行调剂资金余缺、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同业业务本身并没有错。”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业务负责人表示,“但在业务发展中,同业业务却成为部分中小银行扩张的重要工具。在扩张的过程中,存在杠杆高企、资金空转、投向国家宏观调控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等诸多风险。此外,同业业务中个人违法违规行为也较为严重。”

  2018年一季度,央行还将正式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央行指出,这是为了更全面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

  “强监管让同业业务回归本来面目,利用同业加杠杆、期限错配、走通道的方式都被封堵,引导资金回到实体领域。”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同业业务“数宗罪”

  “有的银行揽存能力很强,但是资金放在账面上收益有限,于是拆借给资产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衍生出同业投资业务,但很快,大家发现其中有套利空间。”上述金融市场业务负责人表示。

  利用信贷业务与同业业务的资本占用权重不同的监管漏洞,银行纷纷借用同业开展类信贷业务,由此加大了业务杠杆但并未充分计提资本和拨备。

  温彬介绍,企业、政府融资平台等有大量融资需求,但商业银行受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以及合意贷款限制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于是利用同业业务资本权重较低的特点,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开展买入返售对接项目贷款。

  “原来有1块钱的资本金就只能做1块钱的业务赚1份利润,但现在1块钱资本金可以做5块钱的业务,赚5份利润,资本肯定都会逐利的。”上述金融市场人士表示。

  2014年,鉴于部分同业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一行三会及外管局五部委联合要求,单家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1/3。其中,明确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投资业务。而在2013年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的同业存单成了漏网之鱼。

  “存款立行。”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通过吸收储户存款,进而投向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和个人,赚取利差收入是常见的经营模式。但在快速做大规模的驱使下,原本缺少网点基础、揽存能力有限的中小银行通过大量增加同业负债快速做大规模,但超过其稳定负债的能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