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央结算公司联合上海保险交易所发布首批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

张勤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张勤峰)2019年9月10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下属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与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保险交易所”)下属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公司”)在北京成功举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发布仪式及试用签约仪式,标志着保险资管产品第三方估值应用实现重要突破。 

  中国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资管产品监管处处长徐静、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曾于瑾、中央结算公司董事长水汝庆出席并致辞。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中央结算公司监事长、中债金融估值中心董事长白伟群,中央结算公司副总经理、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总经理刘凡,中保登公司总经理袁平海,以及人民银行有关同志等出席会议。 

  徐静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保险资金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是基础设施和股权投资等较长期限投资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助于化解国内长期资金和资本缺口问题,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保险资管行业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中央结算公司与上海保险交易所携手将中债估值先进的债券估值能力和经验引入保险资管产品,实现保险资管产品标准化,有效推动保险资管产品有序合理交易,对于助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保险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我国保险资管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曾于瑾认为,随着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出台,国内资管行业已正式跨入正本清源、防范风险、转型发展为主的新时期。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与中保登公司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实现了保险资管产品估值从零到一的突破。第三方估值是打造保险资管核心业务能力的坚实基础,是促使投资部门改变投资策略、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的磨刀石,也是推动资管产品标准化、扩大投资者范围、提升产品影响力的必要环节。今后,双方将继续推动保险资管产品估值的全覆盖,并共同探索更多新的价格产品。 

  水汝庆表示,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与中保登公司自今年5月启动合作以来,经过数月努力推出了首批保险资管产品估值,标志着双方合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公允估值在保险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领域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双方将继续再接再厉、密切协作,为推动形成行业统一标准、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助力保险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以及助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债金融估值中心与中保登公司于今年5月在京启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合作,此次针对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产品推出首批估值,包括估值收益率、估值全价和估值净价等价格指标。长江养老、平安资产、百年资产、中邮人寿、太平资产、中再资产、中意资产及建信资产等8家机构参与首批试用。

  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蒋松云、长江养老董事长苏罡、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百年资产董事长庄粤珉、中邮人寿总经理党均章、太平资产副总经理李宏、中再资产副总经理褚文胜以及普华永道合伙人周瑾等做了专题研讨。大家表示,本次发布成功弥补了行业第三方公允估值的空白,将有效提升估值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不仅有助于推动交易撮合,提升交易活跃度和市场容量,更有利于提高交易透明度,减少交易双方价格分歧,保障市场有序运行,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此外,还将对后续其他资管产品估值业务开展和市场应用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保登公司是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控股子公司,是保险资管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保险资管业提供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全方位服务,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风险防控、服务金融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是中央结算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中央结算公司基于中央托管机构的中立地位和专业优势,历经二十载精心打造的人民币定价基准平台,编制运营的中债价格指标产品有效促进了金融资产公允价格形成和市场效率的提升。

  近年来,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充分发挥债券定价分析能力优势,创新将债券估值的专业经验进一步扩展应用于其他资产领域,2014年至今已先后为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登中心流转的信贷资产等提供估值服务,此次又在保险资管产品估值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深合作,探索建立并完善保险资管市场公允估值体系,助力深化资产管理行业转型,促进行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