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业助力上市公司抵御行业周期性风险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快速回升,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保供稳价成为众多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保供稳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如何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为期货行业当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牵手期货交易所,力图通过深度合作帮助上市公司充分认识和运用好期货工具,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上市公司在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管理价格风险
今年以来(截至10月21日),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最高涨幅达192.6%;焦炭期货、上海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最高涨幅分别达113.4%、81.39%和39.7%。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则从1月8日的最高价30680元/吨最低下跌至9月24日的13365元/吨,跌幅达56%。
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令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坐上“过山车”。
10月14日,正邦科技预计公司第三季度亏损55.2亿元-65.2亿元,因报告期内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导致业绩承压。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4.33亿元,同比增长10711.29%。
10月15日,温氏股份预计前三季度亏损92.5亿-97.5亿元,其中第三季度预亏67.5亿-72.5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40.88亿元。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于价格风险管理的诉求十分迫切。”永安期货副总经理石春生表示,上游矿产类(产品是大宗商品)需要管理成品销售价格风险;中游加工企业(原料、成品是大宗商品)需要稳定加工利润、管理原料采购成本、管理成品销售价格风险;下游终端工厂(原料是大宗商品)需要管理原料采购成本风险。
“几乎所有世界500强企业都在使用衍生工具。”大商所研究中心研究员晋婧表示,通过比较中美各行业使用衍生工具情况可发现,中国的世界500强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品工具仍有很大空间。“金融、日常消费领域的公司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材料、工业、公用事业和能源等领域上市公司使用衍生工具的情况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期货行业积极行动
近几年,期货公司充分运用期货和衍生品工具,依托合作套保、期现服务、保险+期货、场外衍生品等业务模式,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库存管理、现金流管理、信用管理,平滑利润、稳定生产经营。
石春生表示,今年4月底,我国期货市场客户权益史上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0年A股有近500家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今年以来,A股有超过900家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数量创历史新高。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近40家上市公司拟参与套期保值金额超过1亿元。海大集团和恒逸石化年度拟套保金额分别为35亿元和26.15亿元。
作为场内衍生品市场核心主体,多年来四家期货交易所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开展衍生品风险管理业务,组织开展面向上市公司的各类期货培训与交流活动。大商所今年推出“DCE·产业行”走进上市公司系列活动,联合市场机构对北京、上海、四川、江苏等地的上市公司进行一对一走访和培训,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推动南钢股份等上市公司设立“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发挥上市公司在相关产业链中的龙头作用,带动产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提升。
为探索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新路子,上海期货交易所(简称“上期所”)今年启动“期货稳价订单”试点业务。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面临原料成本高、环保压力大、国际竞争加剧等风险,钢材价格大幅波动,产业链特别是中下游企业对套期保值需求更加强烈。面对企业痛点,上期所与宝武集团积极“破题”,支持钢铁产业链企业在宝武集团平台上购销产能的同时,积极利用期权工具对冲风险。
郑商所今年开展了“保供稳价”系列活动。一方面,通过沟通交流服务中小企业的经验,探讨服务中小企业的新模式,让中小企业更好地了解期货市场的功能和期货公司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解读各大期货品种价格走势背后的逻辑,推动投资者理性投资,避免过度投机对期现货价格的扰动,从而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功能。
10月15日,大商所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柳磊表示,将联合大商所围绕期货市场监管规则、期货交易规则、上市公司开展套保业务信息披露等方面举办风险管理培训班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帮助上市公司充分认识和运用好期货工具,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表示,大商所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根本宗旨,以持续增长的市场容量、不断完善的产品体系和日益丰富的市场生态,努力为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类实体企业提供高标准的风险管理服务。基于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大商所将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在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