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为产业链披上护甲
2018年,洮南洪艳农场“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试点落地生根,成为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备案项目之一。该试点成功解决了以往当地玉米种植在诸多方面面临的窘境,不仅引入了更多技术、市场、资金支持,还保障了农户的稳收、增收。
据介绍,作为“洮南模式”中的关键环节,2018年洪艳农产投保的保险区间为2018年6月15日-10月15日,保障种植面积为2.57万亩,覆盖所有流转土地,承保数量为2万吨,采取的是“收入险”模式,目标亩产0.78吨,目标价格1810元/吨,为防止“道德风险”,保障水平设定为90%,即保障目标收入为1266.91元/亩;保费为88.68元/亩,其中浙商期货补贴62.08元/亩,浙江物产化工出资26.6元/亩。到2018年10月15日项目了结时,玉米期货市场价格为1867元/吨,通过测产,农户实际亩产0.662吨,即农户实际核算每亩收入为1235.8元,保险公司每亩赔付31.11元,2.57万亩玉米共赔付80.02万元,保障了农民在减产情况下不减收。
浙江物产化工产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高泉都表示,在玉米种植受灾、产量下降的背景下,该项目成功发挥了收入险优势,为参保农户成功避免了减收风险。“收入险兼顾了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核心变量,增强了对农民收入的防护力度,能更有效地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风险管理需求。”
基差贸易也是该模式上的重要环节。洪艳农场和元润粮油分别作为供、需方,二者约定以玉米C1901合约成交价格减200元/吨作为最终结算单价。浙商期货项目负责人蓝旻介绍,此基差包含了运费、检验费、仓储费等。2018年9月10日,洪艳农场于1920元/吨位置点价,扣除基差后确定现货销售价格为1720元/吨,浙商期货和浙江物产化工指导元润粮油在期货市场通过套保交易对冲风险;12月上旬,洪艳农场交货1.7万吨,元润粮油支付粮款2924万元。记者了解到,当地11月玉米新粮均价为1700元/吨,相较当地其他农户,农场通过基差贸易获得额外收益20元/吨,总值34万元。
据元润粮油董事长韩龙介绍,他2016年曾尝试通过土地流转发力产业化种植经营,但那时的规模和现在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他强调,浙江物产化工、浙商期货以及太保产险等主体的加入,已让洪艳农场的玉米种植升级为“3.0版本”,相较于以往自己种地的“1.0版本”以及自己流转土地进行种植的“2.0版本”,已经有全面的进步和创新。
一方面,由于流转的土地面积大且分散,引入第三方卫星遥感监测手段,数字化监控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不仅能实时了解农场情况,也能为保险测产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农业种植经营是“风险系数”较高的领域,种植规模大了必然少不了避险需求。在“洮南模式”中,“保险+期货”以及基差贸易等形式,便是为产业链规模的壮大披上了一套护甲。
记者发现,“洮南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丰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更包括一套相对成熟的金融避险方案。韩龙表示,虽然自己之前对期货有所了解,但在真正运用上却不是那么接地气。“我们合作之后就明明白白地把期货套期保值运用上了……这个3.0版本单靠我们是做不了的。”他说,这也是我们3.0版本的创新之一,只有创新了、比别人先行一步了,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