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基地内涵更广
2019年3月,大商所与第二批9家产融培育基地签署了合作协议。相比于首批基地纯正的“产业背景”,第二批产融培育基地出现了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两家银行的“身影”,体现了单维度向多维度、从“产业”升级为“产融”的建设思路。
对于银行开展产融培育的动机,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裁邓星梅认为,在为企业客户服务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如何能够把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工具适时快速结合起来”是银行的努力方向。加入产融培育基地阵营,借助客户黏性强、培育资源多、分布广等优势,可以更好服务客户。
“对于产业客户而言,面对成本管理、销售管理、价格波动以及国际贸易摩擦、汇率风险的复杂环境,需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以及外汇收支筹划一系列综合风险管理服务。”邓星梅提到,今年民生银行基地将借助大商所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期货产品专业培训,挖掘相关行业大宗产业客户的套保避险需求,并引导其利用场内外衍生工具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运用场内场外衍生品工具为客户提供综合避险方案。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我们做产融培育基地通过整合期货、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源,既能服务产业客户,也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建设银行总行同业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孙玉辉说。
产融培育基地,是期货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一次有力实践,也是促进中国期货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据介绍,大商所未来将在总结各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支持和开展产融培育基地工作,促进基地成为交易所产业培育服务的又一大品牌。不少基地企业在受访中也表示,未来将积极提高自身优势、完善服务,努力成为期现结合的“桥头堡”和“播种机”,有效推动期货市场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稳扎稳打走好产融培育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