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以来,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态度转向“鸽派”,而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有部分国家央行已率先开始降息。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全球主要央行降息的预期。对于商品市场而言,这构成系统性宏观利好。
从2019年年初国内金融市场表现来看,市场风险偏好整体明显提升。在股市走牛的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重心也出现上移,尤其是黄金、原油、铜等龙头品种涨幅较为显著。这是否意味着大宗商品可以“买买买”了?
答案或并非如此。在以往全球货币宽松时期,大宗商品最终并不总是走强。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全球央行多次实施货币宽松政策,该政策对经济的提振效果已经逐渐减弱。例如,2011年-2012年期间的全球货币宽松对经济增长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提振就不太理想。因此,随着全球经济再度走弱、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开启之后,其对市场的宏观支撑仍待验证,同时弱势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风险或依然制约风险资产的表现。
从国内货币政策来看,目前央行尚未在公开市场“降息”,而是运用降准和各种公开市场工具投放货币为主,市场人士预计短期内全面降息可能性不大。经济基本面方面,仅从库存周期来看,2018年10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2,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分项指数原材料库存6个月移动平均值自去年7月份开始一路下滑,这些数据暗示市场已经进入库存周期拐点,即平均时长12个月的主动去库存阶段,这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一定压力。
大宗商品在系统性风险偏好抬升的同时,仍面临来自经济基本面和需求端的不确定性。与股票资产具有较大弹性不同,商品价格受基本面限制更多。大宗商品投资者需同时观察基本面的配合情况,不宜盲目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