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限制企业外汇套保
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通过外汇套保锁定收益规避风险。2017年A股市场已有超过110家上市公司公告新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并制定制度。而2017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新开展该类业务的仅80余家。
泰胜风能1月3日晚间公告,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该业务总额度不超过1亿美元,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称,因公司正在逐步拓展海外市场,且新的发展方向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国际市场业务,海外市场主要采用外币结算,当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时,汇兑损益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会造成一定影响。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经审慎考虑,公司决定继续与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
江苏国泰1月4日也公告,2018年度,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在商业银行拟开展远期结汇总金额不超过80000万美元,拟开展远期售汇总金额不超过20000万美元。
虽然已经有上百家上市公司通过远期结售汇业务等业务进行外汇套保,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内企业参与外汇套保仍然不多。前述上海的电子企业董秘就表示,公司一直没有开展外汇套保业务,汇兑损失产生之后,只能“后面希望能回来一点,少损失一些”。
广州一家上市公司的采购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公司主要通过集团内部企业互相调拨外汇款来规避汇兑损失。“我们出口企业也有,进口企业也有,进口的企业就向出口企业借汇,这样在集团整体上汇兑的损益就能打平。”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避汇兑损失虽然有效,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都存在考核压力,推行起来难度并不低。该负责人表示,虽然集团考虑过让子公司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自行套保,但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一是人才匮乏,该负责人坦言,实体企业进行商品期货的套保已经不容易,利用金融衍生品,不仅需要深厚的金融背景,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知识,搭建团队比较困难。
此外是制度受限,部分企业管理层,特别是国企,对于利用金融衍生品存在疑虑。“套保赚了还好说,亏了算谁的。虽然说是规避了风险,但是这个东西没办法量化,在国企这一点更明显。”
最后是工具匮乏,外汇套保,主要包括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外汇掉期及货币互换,后两者境内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开展,但是前两者目前国内尚未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