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王朱莹)由郑州商品交易所主办的2018年第14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期货投资机构论坛12月2日在深圳举行。郑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晓明在会上表示,在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下,郑商所在服务机构投资者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工作,这促进了郑州市场运行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机构投资者更好参与市场,通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近年来,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逐步成为市场参与的主力军之一。根据中基协最新数据,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4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大7.4万只,同比增长均超过10%。其中,参与期货市场的私募产品总数达到1.5万只,管理资金规模近千亿,成交、持仓占比达到10%。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运行效率、流动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期货市场具备优势的地区,期货公司数量、客户权益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也是机构投资者高度聚集的地区。有关资料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地区私募基金登记数量有4600家,占全国比重19%,仅次于上海。
王晓明表示,为适应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的新趋势,郑商所在服务机构投资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完善新品种新工具,拓宽机构投资者参与渠道。目前郑商所已上市18个期货品种和1个期权品种,去年还上市全球首个鲜果品种期货—苹果期货,推出了白糖期权,上线了综合业务平台,品种体系基本覆盖农业、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品种结构实现了既有期货又有期权,业务条线从场内拓展到场外。
二是深化市场服务,为机构投资者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持续推进期货合约连续活跃工作,引入做市商机制,初步实现了PTA和动力煤“近月合约活跃,活跃合约连续”;贴近市场需求,修改苹果、棉花、白糖等品种合约规则,优化品种交割仓库布局和升贴水;大力开展“三业”活动,2018年共开展473场“三业”活动,其中专门针对机构投资者开展活动86余场,不断加强机构投资者服务力度。
三是加强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有序运行。综合采取市场风控手段、强化市场沟通和正向引导等措施,遏制个别品种交易阶段性过热;将绝对限仓修改为比例限仓,满足产业客户、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需要;开展仓单保险业务,推动交割仓库监控技术升级,有效防范交易交割风险。
“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郑州市场运行质量有了新提升。”王晓明说,比如目前郑商所多品种同时活跃的局面基本形成,目前活跃品种达到11个;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1—10月份,郑州市场累计成交量6.6亿手,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7%;品种功能进一步发挥,白糖、菜粕、棉花、PTA、动力煤等活跃品种期现相关性系数均在0.9以上,相关产业企业普遍利用期货价格进行点价交易,90%的PTA现货企业、80%以上的白糖现货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利用期货管理风险;市场投资者机构不断改善,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到54%,比去年同期提高近3个百分点,PTA法人持仓占比达到70%,棉花、菜粕等品种超过60%。“可以说当前机构投资者参与郑州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据了解,下一步,郑商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继续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为机构投资者通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更好条件,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产品业务创新。积极筹备红枣、尿素等期货品种,以及棉花、PTA等期权品种的上市交易,深入做好价格指数等新型产品研发工作,同时研究推出更多场外新业务,不断丰富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二是做精做细做实现有品种。按照贴近现货的原则,修改完善品种合约规则,郑商所已经对苹果期货合约进行了修订完善,下一步将继续研究修改强麦、棉纱、玻璃等品种合约规则,优化交割仓库布局,以满足实体企业需要;另外,还将持续开展“三业”活动,深化机构投资者服务;加大投资者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把规则讲透、风险讲够;完善“保险+期货”试点方案,增加品种、扩大覆盖面、提高质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发布实施新的监管制度,强化风控管理;加强对重点品种的监控及监测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化解市场风险隐患。
四是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郑商所PTA期货已经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在此基础上还将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优化市场环境,推进PTA国际化水平。另外,证监会已批准郑商所在新加坡设立代表处,目前正积极推进筹备工作。
五是持续优化技术系统。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优化五期交易系统,进一步提高系统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着眼于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启动六期交易系统建设,开展六期系统关键技术验证。
在本次论坛上,郑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郑商所相关衍生品工具如何更好服务机构投资者发展以及PTA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的实施方案。相关投资机构的负责人也就新经济形势下大类资产配置、期现联动打造大宗商品价格服务生态、期权在产业投资者中的应用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