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15日电(记者李亚楠、陈昌奇)冬日的暖阳斜映,枯黄的田间地头,随处堆放着农民废弃的小麦秸秆、玉米包皮,这些不起眼的农业废料,经过陕西省洛南县农民的巧手编织,漂洋过海后成为丹麦人钟爱的置物筐、日本人喜欢的摇篮、哈萨克斯坦人青睐的菜篮子……
草编,是洛南县很多农民从小就会的手艺。洛南县保安镇村民张秀芳从十三四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学会了这门手艺。成熟的玉米和小麦收回来后,褪下的包皮和废弃的秸秆整理晾晒后归置在一起。“农闲或者下雨天时,坐在自家院子里,先把这些草浸湿,玉米叶撕成1厘米左右的条,秸秆扎成1厘米左右的束,玉米条绕着秸秆缠就行咧。”张秀芳一边说,一边也不耽误手下的活儿。
“小时候家里缺吃少穿,缺什么日用品了,我就自己琢磨着编一个,坐垫、花瓶、菜篮子、杂物筐,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张秀芳说。
随着经济条件好转,草编的家用品逐渐被精美耐用的工业制品替代,精通草编手艺的民间匠人也逐渐减少。2012年,洛南县屈军霞偶然得知草编产品在国外很受欢迎,便在保安镇成立了巧手草编合作社。发动周边村镇的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留守在家的妇女,重新拿起草编的手艺,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将这项传统的非遗技艺远销到海外国家。
屈军霞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产品展厅,展厅中展示了数十种草编产品。“这个有彩色花纹的小菜篮子,出口销往巴基斯坦的订单最多。这个摇篮在日本、丹麦、美国都有销售,但尺寸要求不一。这一成套的收纳筐主要销往丹麦。所有产品中摇篮是最受欢迎的,我手上现在还有好几个订单都在催货。”屈军霞介绍道。
为了扩大生产,屈军霞不仅将张秀芳这样的老手艺人发展为合作社成员,定期上门回收编好的成品,还在各个回收点举办草编技能大赛,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并且组织老手艺人给新入社的成员培训。“周边几个县我都去做过培训,每场能有上百人参加,培训了上千人。”张秀芳说。
据屈军霞介绍,巧手草编合作社现在在周边村镇发展了23个收购点,辐射带动农户500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1500余人。2019年收入达到1300余万元,其中1000万用于支付给农民。
“在国外,我们中国风的民间工艺品非常受欢迎,为此我们不断开发当地的特色手工品,为草编产品搭配虎头鞋、刺绣等进行售卖。现在的订单量很大,我们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下一步打算扩大些规模,再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屈军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