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专题 > 瞩目国资改革 > 评论分析

国资改革掀动投资题材 利好效应将长久显现

分享到微信2014-07-21 11:14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龙昊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央企国资改革概念已经成为上周最大的热点题材。

  数据统计显示,上周涨幅居前的十只股票分别为:中粮地产000031、瑞泰科技002066、滨海能源000695、中成股份000151、运盛实业600767、紫江企业600210、国投新集601918、中粮生化000930、远东电缆600869、西部材料002149。其中,中粮地产在上周拉出4个涨停,周涨幅达46.67%;中成股份则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是本波央企改革概念股的龙头。

  央企层面改革的破冰,给资本市场带来了预期的利好。有业内人士提醒,这些利好效应预计难以在短期显现。

  破冰之旅

  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启动“四项改革”试点,选定的首批试点对象是6家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的国资改革内容包括改组、引入混合所有制、放权董事会行使高管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等事项。

  这“四项改革”不仅为100多家央企树立标杆,也对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就认为,这毫无疑问地会给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个指引。

  在本次央企改革试点之前,包括上海、湖南、贵州、天津、重庆、四川、湖北、山东和江苏等近10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国企改革方案。但缺乏有效进展的关键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问题没有解决。

  随着央企改革试点的启动,可以预见,在各地的推动下,下一步国企改革将呈“星火燎原”之势。

  国企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可低估。

  根据官方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38.5%,市值合计13.71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1.4%。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A股市值过半,仅6家试点央企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达20只。

  资金追捧

  首批央企改革名单的确定,为市场带来新的炒作题材。

  过去的一周,前述6家集团公司旗下在A股上市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纷纷获得资金追捧,多只相关个股出现涨停潮。

  中银国际证券策略分析师周荣华认为,不管是资产注入还是提升效率释放业绩都是中长期的,短期来看,市场更多的还是以主题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进入试点名单的央企,旗下上市公司都会存在未来资产注入和业绩改善的预期,主题炒作机会就会出现。

  对于国企改革带来的机会,银河证券建议关注四条投资主线:一是作为集团上市平台的公司,能够获得大量优质资产的注入,迅速做大做强,从而使公司获得爆发式外延式增长的机会;二是隐蔽资产多、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创新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强化市值考核,大幅提升市场价值;三是国有控股比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公司,在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实施股权激励、市场化管理等手段后,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四是集团上市公司较多,在资产整合过程中被作为“壳资源”卖出的公司,具有市场化的投机价值。

  然而,多数概念股出现的暴涨暴跌“过山车”走势,显示出主导行情的仍是一些短线资金。有业内人士建议,国企改革的终结目标,在于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率,与其围绕政策热点进行短炒,不如从业绩增长着手展开布局。

  长期利好

  国企改革相关行情目前只是主题投资,但随着细分热点的不断出现,整体热度可能会继续升温,成为市场的结构亮点。

  “这是未来1—2年资本市场的大机会。”毕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伟说。

  市场普遍认为,国企改革主题有望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投资方向之一。

  在分析人士看来,央企整合、国企改革将是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最重要的投资主线,并可能贯穿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

  “上一次A股的制度性红利来自于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全流通市场,而这一轮的国资改革将可能是同样数量级的机会。”此前某基金公司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市场普遍认为,国企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执行和落实上,要想触发国企改革的“兴奋点”还需一些实质性事件进行推动。这次从局部试点开始,效果还需要时间消化和积累后才能显现。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朱礼旭就认为,试点公司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可能会对市场影响较大,相当于为央企子公司效率的提升打开一个空间。不过现在仅仅是试点,还没有全面的铺开,试点没有两三年的时间出不来经验。

  申银万国的报告预计,2014年国企改革总体以路径探索、方案完善为主,全面展开或将从2015年开始。

网友评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金融市场
理财导航
点击排行